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日前,法制现代化和依法治国成为理论界热点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无疑束缚和阻碍了现代化的脚步,更新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培养和更新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起到较大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铺垫。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要注重在法治环境下实施教育,以便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人才,促进我国法治环境建设。本文主要分析法治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完善。  相似文献   

3.
法律意识的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斌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4):161-16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概念做了深刻的解析,分析了我国法律文化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要求法律意识的现代化,论述了法律意识现代化对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酒驾"现象屡禁不绝说明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法律意识的培养要防止片面性、注重基础性和差异性、方法应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5.
云计算为我国版权法治建设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结合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和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我国版权法治建设应重点关注:立法规制与行业自治的有机结合、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行政监管与司法执法的加强、学术研究的鼓励与版权法律意识及文化的培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制约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极为落后,其突出表观是亲情本位、权力至上等.要培养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深入普法宣传入手.  相似文献   

7.
传统行政文化的创新实质是确立以“法治”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文化,实现向“法律至上意识”、“以法律制约权力”和“公民意识”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对作为行政文化重要内容的行政伦理建设以极大启示,如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公民监督等。  相似文献   

8.
肖非  云凌 《科技创业月刊》2009,(11):121-123
由于社会法律意识以及被管理者个体法律意识强化而出现的高校学生管理纠纷呈迅速上升之势.高等教育领域的“无讼”状态已成为历史,这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法治的进程;另一方面,它也一定程度地表现了我国法治的不成熟以及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旭 《科技风》2023,(25):62-64
当下我国建筑业正处于由传统的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转型的关键期,建筑信息化已成为传统建筑业转型的主要目标。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紧盯新型建筑业工匠人才培养关键点,以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抓手,切实解决传统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校企协同育人难等问题。形成了“教学内容精准化、课程内容项目化、实践技能企业化、学徒管理信息化”的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法家的主要主张在于其对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在阐述社会经济发展时,曾把法治分为了“以法治国”和“依法治国”。主要分析了古代法家的以政治为目的,为政权服务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区别。在我国.如何借鉴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现今的民主法治建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卫 《科教文汇》2011,(13):195-196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他对于人们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产等一系列活动都有着沟通、规范以及保障的功能。法律权威是实现法治的一个重要支点,是维护社会生活生产,维护社会在良性秩序中运行的基础和根本。本文在阐述法律权威在当代社会秩序中缺失的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在和谐社会中树立法律权威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贾臻  杜建松 《科教文汇》2011,(3):12-12,16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更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法律思想武器。高校是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在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质内容和核心作用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别从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两个角度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内容,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犯罪记录制度是国家专门机关对犯罪人员犯罪信息的登记、保管、查询、披露、封存以及消灭等与犯罪信息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总称,是现代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犯罪记录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在犯罪记录制度的构建及运行过程中应积极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伟 《科教文汇》2013,(18):22-22,2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德治和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精神教育的融合,对于公民道德素质和法治精神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试从高校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将道德教育的法治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罗松涛 《大众科技》2014,(7):252-253
依法治国,早已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列入我国的宪法。但是,关于中国的法治内涵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治"传统,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发源土壤。而由西方引进而来的法治如何在我国的本土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法治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我国当前国家治理的一种新的认识。就此,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行简要梳理,并就我国的法治特色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李露雅 《科教文汇》2012,(15):203-204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法律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法学家,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至今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以儒、道、法、墨为主的各家学说都在尽可能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的发展,其中以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有力和深远。  相似文献   

17.
王梅  浦永杰 《科教文汇》2012,(13):188-189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工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女工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一个分支机构,对工会的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单位不重视女工工作。本文从如何消除思想上的误区,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女工建设的途径做了探讨,指出了女工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袁兆亿 《学会》2014,(8):22-25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现代行政管理变革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不仅体现在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设计上,而且体现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上。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推进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绩效,拓展行政管理创新空间,延伸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不但要深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要提高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新模式,在战略层面上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并发挥最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合法性支撑的同时,还为大众构筑着精神家园。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建设的接班人和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就有必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高度认同。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阶段,各种复杂状况势必会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阻碍和消极作用。基于此,在分析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价值的基础上,对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困境、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期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程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储昭奇  刘美足 《科教文汇》2012,(12):17-17,100
当下的教育应该强化公民的理性意识,坚持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相守灵魂,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相济社会,用行动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重构中国的道德与伦理秩序,躬行合格公民的底线行为,追求积极公民的崇高境界,完成向组织公民行为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