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勇敢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也一直渗透在我国以“儒雅”精神为正统的传统语文教学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克敌之勇、克难之勇、自制之勇和创新之勇,教师进行应深度挖掘、多视角解读和适度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2.
“勇”德的中西异同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勇"的德性定位应为有"知"之"勇"、行"仁"之"勇"."勇"不仅须以"知"为基础,还须因"仁"而行,循"礼"、"义"之道;"勇"德的具体作用可概括为胜敌之"勇"、克难之"勇"与自治之"勇".西方思想家则主要从理性、上帝律法或世俗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勇".近代以来,作为德性的勇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冒险精神的德性基础.美国"9.11"恐怖袭击后,西方学者强调"勇"德只能用于正义事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我们既要批判继承中国的"勇"德传统,又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勇"德思想,以此构成"勇"德之扬弃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属于雉科(Phasianidae),别名角鸡、褐鸡,古代人称鹖(音he;曷),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的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跷勇、善斗,有一种“外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因此,人们又把它视为勇敢、顽强的象征。古代从汉武帝时起(公元前156—87年)就有武将戴鹖冠之制(也有人说,鹖冠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识其勇。一直到了清代,才不用鹖冠而改用兰翎和花翎的制度,但依旧沿用鹖羽。历代帝王就是利用它的尾羽来激发武将的斗志。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思想家把知耻作为衡量人们是否具有高尚道德行为的一个标准.《礼记·中庸》篇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即智慧、仁义、勇敢是通行天下的美德.又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好学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践接近仁,而知耻接近勇敢了.中国人的这种知耻美德孕育了酷爱自由、维护正义、勇于斗争的民族性格.特别是在中国近代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民族遭到了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它们破坏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肆意掠夺中国财富,血腥屠杀中国人民.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烧杀奸淫,横蛮骄威,对中国人民百般凌辱.帝国主义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把腐朽的反  相似文献   

5.
对于“孟贲”一词的解释,颜师古在《汉书》中的注认为“孟贲”是古代的“勇力士”.《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战国时勇士.实际上,“孟贲”本写作“孟奔”,表示最勇敢的勇士,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  相似文献   

6.
勇敢与勇气是紧密相联的,但也有区别的.勇敢是高尚的、理性的、多样的与有差异的.勇敢不仅是个体之所需,更是家庭、社会与国家之所需,因而勇敢是重要的.勇敢的产生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不能使之绝对化.勇敢也是流变的,在现代性社会,理性之勇取代了尚武之勇,而且坚韧被视为勇敢的最基本样式.与之相随的则是个体的血气之勇日渐式微,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道德冷漠.  相似文献   

7.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县"金秋十月"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范新萍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勇"作为德性的一种道德力量,是人的一种卓越质量,有着丰富的内涵。"勇"的主要特征有不惧、审慎指导下的果敢、适度中道的原则,并且勇敢是其他美德得以运行的条件。在现代社会弘扬和发展"勇德"有着深刻的道德意义,培养"勇德"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朱金富 《教书育人》2011,(12):68-6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教育走向大众化。提炼孔子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不同的层次,其中“智、仁、勇”的统一,由“修己”外推到“安人”的内圣外王、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其理想人格的基本体现。这一理论对完善现代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年毛泽东的生死现具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晚年则转变为理性主义。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扩大生命的内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意义和死得其所。只有那些为人民利益而死、捍卫自己人格尊严和民族气节的人才是高尚的、伟大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如何将不断深化的道德教育理念与高校的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要做到体现时代特点,改进和完善大学德育教育,教育者在观念上首先要做到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伟大"走向"平凡"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4.
内容丰富的德政学说是孔子儒学理论体系中最可宝贵的一朵奇葩。从“爱民”到“富民”、从“教民”到“安民”、从“举贤”到“正政” ,这些内涵深刻的德政思想 ,无不如中天红日 ,光彩四射。它不仅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 ,而且就是到了今天 ,对于我们推行“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 ,尤其是对于加强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 ,也是仍然有着不朽的借鉴价值和积极的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以无私无畏的政治胆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地解决历史发展问题,实现建国后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拨乱反正,把建国后的冤假错案纠正过来,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邓小平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和胆略,统一党内外思想,完成不朽杰作《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全过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这一主题,治国理念相继呈现出从“敢治”到“能治”再到“善治”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其转变历史及其特征的考察比较,可以洞悉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跃迁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推进社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汉书·苏武传》被众多大学、中学教材收录,文章展现了苏武的坚强个性和民族气节。但教材对于其中的一些词语注释不够准确,甚至不予注解,影响读者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书中的"壹"、"蹈"、"辈"进行考释,以究其大意。  相似文献   

19.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两个重点","三个关键",实现"五项目标",努力推进学院事业科学发展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重属性。基于"高等教育"的共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都应当具有"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个性,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高职精神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职业精神、技术精神是高职精神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不失共性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核,高职院校才可保证其不失"高等教育性";不失"职业精神"和"技术精神",才可保证其不失"职业技术教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