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观是如何走一条比苏联更好更快的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是毛泽东找到的有效手段,是毛泽东探索到的本土发展模式。而建设时期总路线的受挫显示了这一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模式的问题:即人的主体性并不是予取予求的。然而从“大历史”、“长时段”看,其问题不单单在于毛泽东主观决策的失误,而是落后国家在短时间内要迅速越过西方国家数百年发展历程必然付出的历史代价。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当苏联社会处于动荡、解体之时 ,苏联国内围绕着“十月革命是 2 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是悲剧性的错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苏联解体后 ,国际上又有一些人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归咎于十月革命 ,攻击十月革命是尔后一切形式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罪” ,并断言 2 0世纪的社会主义已经“失败” ,共产主义已经“终结”。可见 ,如何评价十月革命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十月革命到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还是偶然的、由少数人发动的政变 ?这是人们思考和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西方的自由派和俄罗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前半期,苏联之所以“兴”,社会主义各国之所以要学习苏联,是由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顺应了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潮流。20世纪后半期,苏联之所以“亡”,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要改革,则是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则正是由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世界潮流。如今,只有坚持关于社会主义两种模式的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观点,才能合理解释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资本全球化经历了“两次裂变”和“两次重构”,从一定意义上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生、发展及覆灭提供了物质前提。苏东解体的历史教训向人们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苏东解体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又一个历史起点;共产主义必将成为未来的全球性事业,“两个必然”必定是资本全球化发展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高放同志能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根据我们党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重新认识和研究长期影响苏共思想政治路线的“左”和右的问题。高放同志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梳理和归纳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三大矛盾,从这三个主要矛盾中去寻找导致苏联剧变的深刻原因。第一大矛盾是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个大矛盾就是党政军官僚高薪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个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高放同志研究苏联剧变问题的另一个特色是能从历史根源上寻找和分析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高放同志能着眼于从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上寻找苏共作为一个政党遭到失败的根本教训。  相似文献   

7.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一文中认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而现实世界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列宁前期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是马恩“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观,经过实践后调整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俄国实际的新社会主义观;斯大林回到了“马恩“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观上,经过实践后形成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导致社会主义观在理论上的混乱,实践中的变形:戈尔巴乔夫顺袭苏联模式,经过实践碰壁后转向民主社会主义,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不能抛弃,抛弃了会导致社会主义的失败;但马克思主义是方向,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本国实际发展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才会获得胜利。  相似文献   

9.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也要遵循此规律,而苏联时期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在其发展过程中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根本规律。因此,其失败和垮台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将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带来制度巩固、形象提高、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加速实现等机遇。同时,也将面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外改革与开放与经济体制革、捍卫国家主权等方面的挑战,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中有把坚定性与渐进性,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国家利益等方面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论证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必然性,把当代中国社会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共时态的“跨越式”社会主义,不同于与资本主义历时态的“替代式”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主体社会主义,还要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区域文化史一个侧面阐述社会主义四百年在中国是包括许多徽州前人在内的中国人艰辛探索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道路来之车易;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普遍性和主观选择性、特殊性,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历经资本主义步入社会主义的同时,承认条件允许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步入社会主义。我国选择了第二条步入社会主义的路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曲折后,经由改革开放与经济市场的转型,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都可以从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中获得解释,也在实践上丰富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存在着多层次的复杂关系。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制度而存在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然是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否定者。这一角色决定了国际上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一刻也不会忘记以任何可能的手段促其演变的立场。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刻也不会忘记资本主义对它的存在所构成的威胁。其次,在可以看到的将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将会长期共存,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学会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不仅是经济贸易的交道,还有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又是一个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关系。再次,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它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之间又是一个现代化的先行者与后来者的关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将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许多方面的学习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以哲学视角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的历史考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邓小平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我们考查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从哲学角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按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目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强社会体制改革;要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和人民,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要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清楚的认识,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时期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挫折的教训,为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正面和反面的历史教材,探析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有助于开创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