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国,杰克·伦敦的作品经历了一个被筛选、颂扬、疏离、变形乃至扭曲的曲折变化的过程。人们对其作品中的有关华人华工的描述更是争议不断,认为它们是对华人华工的丑化与歧视。然而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杰克·伦敦《中国佬》中的华人形象发生了嬗变,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与内涵。《中国佬》在叙述视角、小说基调、形象刻画和所持态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揭示了杰克·伦敦是一个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狂热的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布勒特·哈特的华人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勒特.哈特的作品再现了十九世纪美国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使他成了“地方色彩”(Local Color)文学的代表人物。哈特的两篇作品《异教徒中国佬》和《异教徒李顽》都以中国移民为主人公,但在对待华人的态度上,哈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谴责针对华人的暴行,同情华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另一方面,他所塑造的华人形象是歪曲、片面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反映了作者和美国大众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杰克·伦敦一生共创作了六部有关中国和中国移民形象的作品,既有对中国丑化的一面,也有对中国理解、同情的一面。虽然摆脱不了种族主义的阴影,但其更为理性的思考与更为客观的描述使得他对中国、对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从杰克·伦敦自身的心理因素和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来探讨他对中国移民形象正反想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武霞 《文教资料》2008,(15):27-28
本文通过剖析使杰克·伦敦蜚声文坛的<荒野的呼唤>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主人公雪橇狗巴克的复杂而又多重的形象来分析杰克·伦敦不可能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会成为一个完全的尼采主义者的原因和他矛盾的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想与达尔文的自然决定论。杰克·伦敦主要是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思想的生存竞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特点。分别以他的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巴克和马丁·伊登为例进行分析。从巴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伦敦对达尔文环境决定论的接纳与认可,从马丁·伊登身上我们发现了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接受肯定与怀疑。  相似文献   

6.
于洁 《海外英语》2014,(17):226-227
杰克·伦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想与达尔文的自然决定论。杰克·伦敦主要是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思想的生存竞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特点。分别以他的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巴克和马丁·伊登为例进行分析。从巴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伦敦对达尔文环境决定论的接纳与认可,从马丁·伊登身上我们发现了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接受肯定与怀疑。  相似文献   

7.
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杰出作家,他信奉当时盛行的赫伯特·斯宾塞的"适者生存,捷足先登",尼采的超人哲学,同时他又深受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受到作者思想矛盾的影响,他的这种矛盾在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借助于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形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形象都做了深入的挖掘和丰富的阐述,但研究者对此两部作品不是一概论之,就是并列或者个案研究,没有看到这两部作品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试从鲁迅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狂人"形象刻画的变化来探讨鲁迅思想的变化,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国民性的一贯思考和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9.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现在已经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受到许多国家人民的喜爱。[1](P93-94)他也是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很多人从他富有生气的作品中受到激励。在接受杰克·伦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期待视野的影响,接受过程中经过了很多的扬弃和变形。文章旨在对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他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变过程作出简要的描绘。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日本文坛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家大江健三郎 ,他的作品呈现出扑朔迷离和怪异的征候 ,对其主题的理解往往产生较大的差异。从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他的“乌托邦—森林意识”小说的主题 ,可看出他的乌托邦存在于“森林和山谷”,但又不等同于现实 ,虚构与现实泾渭分明 ,却又随意叠加 ,反映了“死与再生”的共同主题。作为一位民主主义者 ,大江始终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 ,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日本纯文学 ,体现了日本新文学的社会性、理想性和批判性的特点。他是一位从故乡走向世界的日本作家  相似文献   

12.
刘国正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其语文著述,蕴藉深沉,纯朴素雅,叙写对语文教育的深层憬悟和对语文生活现实的诠释,总是以丰厚的内涵发人深省。他早就提出并建构的富有思维创新性和语用发展性的写作教学观,实际上是着眼于整体性素质即核心素养的“作文综合性的训练”,倡导训练学生写“规矩文”,也鼓励写“放胆文”和“课外练笔”,指明了学生...  相似文献   

13.
林纾因翻译西洋小说而声名鹊起,他的译作受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深厚的古文根底。综观林纾《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他以重理尚情为主旨,传承儒家之道,揭露社会痼疾,抒发个人情志,而其中的创作方法亦多与《春觉斋论文》中所论述的古文理论大体相契合。通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加以分析,阐明林纾古文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 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林纾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因此被文学史疏远。所幸“文言”与“西学”在林纾笔下情投意合,称道者众,为“小说”扶正立下汗马功劳,又与新文学启蒙不期而遇,其文学修为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身经百炸”的作家,巴金留下了大量关于轰炸的作品,既控诉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也讴歌了中国人民面对轰炸的同仇敌忾。无论是就对轰炸表现的全面,还是就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巴金的这类作品都有其文学史上的特别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作品丰富而深刻,鲁迅的形象具有永远的生命力,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分析他的形象,差异是客观的,但应主要依据其作品本身和确凿的传记资料。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poverty thesis did not emerge from the conservative shadows of American intellectual life, but from its most liberal hopes for the future. Most of its earliest champions were committed to the cause of Black uplift, but never escaped the shame and judgment of the culture of poverty thesis. We look to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W.E.B. Du Bois for examples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We could see Du Bois as an elitist who subscribed to a culture of poverty framework. Though there is some evidence for this view in his writings, the image falters when we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Du Bois’ thinking—the core focus of this paper. We examine key intellectual struggles present across Du Bois’ writings to explicate: 1) his changing thoughts on leadership (the “Talented Tenth”); and 2) his move toward an ever-broader advocacy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as the primary motor for Black liberation.  相似文献   

18.
海子诗歌生命十分短促,但他在有限的创作生涯里,诗人凭着天才的创造力,延伸和扩张了诗人创作的智性空间,从而为世人奉献了数量可观,品位较高的诗歌文本。由于诗人对诗歌理想与理解的提升与深入,以1988年的《太阳·断头篇》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较为钟情于“实体”,后期极力追求“动作”,意泉的选择标准因为这种变奏的介入而显为不同,更使他的这两部分作品彰显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趣味。本文印探讨其前后期作品中意象的分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范式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简而言之,他早期的作品往往展示出主人公强烈的焦虑,既包括个体爱情、性欲的焦虑,也包括对国家前途的焦虑,其代表作是《沉沦》;他中期的作品由于理性的日常生活叙事介入文本,原先那种大胆的自我暴露以及强烈的焦虑逐渐有所抑制,这以《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代表;直至《迟桂花》等作品出现,郁达夫小说中作为美学价值来源之一的焦虑感实现了美学意义上的化解,其创作趋于成熟,风格亦趋于平和。对郁达夫小说美学范式转变的分析有助于在一定的框架内全面认识和评价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十分鲜明,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自任以天下之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舍生取义”——坚持气节情操、无私无畏的殉道精神;“圣人与我同类”——强烈的追求个体人格价值独立性、主动性的自我意识。这一鲜明的形象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今天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仍然具有新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