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测度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为提升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决策支撑.[方法]构建基于社交媒体的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传播广度、强度和速度等指标,测度中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利用统计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揭示各学科论文的传播特征.[结果]不同学科期刊论文在传播广度、传播强度和传播速度的总体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工程科技Ⅱ、基础科学和医药卫生科技领域论文的传播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学科中的期刊论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一枝独秀.[结论]应挖掘各学科领域热点选题,加强期刊的建设、宣传与推广;推进落实系列发展行动计划,加大对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的扶植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提升社交媒体传播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英文期刊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在服务观念上体现人文关怀;在服务方式上体现人文关怀;在服务设施上体现人文关怀;在服务拓展中体现人文关怀等实践中,提出构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一些思考,旨在弘扬人文精神,把人文关怀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永恒旋律。  相似文献   

3.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体融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也不可避免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学术期刊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方法]引入管理学的产业联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概念,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结果]具体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风险防范及保障机制,并论证了其相对于传统运行模式的优势.[结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为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目的]探讨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加深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号服务的了解,引起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号应用的重视.[方法]针对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具体应用上缺乏研究,以致其服务模式尚未成熟的问题,分析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服务现状以及其不足.[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和改进措施,包括功能建设、编辑加工、信息服务和出版、读者互动服务、移动宣传、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等创新模式,尝试建立一种适合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推动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达到最大化发挥微信的公众服务功能.[结论]随着学术期刊移动数字化建设的深入,微信公众号服务将在学术期刊中得到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5.
数字图书馆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云云 《现代情报》2003,23(2):81-82
本文着重强调数字图书馆应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崇高事业,数字图书馆应该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人文的服务素质和意识,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全部体现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图书馆管理的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实践人文关怀的对象是馆员、读者和社会大众,这里仅强调对馆员的人文关怀。本文强调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在馆员身上的体现。图书馆弘扬人文精神、实践人文关怀即有理论研究,又要有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国内学术期刊专刊相关研究进展,梳理相关研究观点及不足,为学术期刊做好专刊出版,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及服务价值提供建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21年8月15日之前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研究论文,从研究样本和方法、研究角度、研究热点、研究内容4个方面分析专刊研究现状.[结果]研究样本和研究角度不够丰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国外代表性社科学术期刊科研数据政策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为我国社科学术期刊建立科研数据政策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网站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从科研数据政策制定情况、共享程度、数据引用方式、数据存储位置及方式和数据可用性声明等方面,对样本期刊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大部分国外社科学术期刊在对数据政策强度的详细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了解学术期刊编辑生存质量状况,并探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学术期刊编辑身心健康、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SF-36健康调查量表,在问卷星网站创建《学术期刊编辑生存质量调查问卷》,并发送至多个期刊编辑QQ群和微信群,在线下载答卷后进行分析.[结果]在SF-36量表的8个维度中,生理角色维度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图书馆服务理念要体现人文精神;图书馆要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在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应通过开展人文教育、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来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情报学的人文研究(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情报科学》2004,22(8):905-909
情报学的人文研究主要是在生态环境维度、人文(文化)伦理维度、政策法规维度这三个维度方向深入展开,因而导致了当前信息环境研究、信息生态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文化学、信息政策研究、信息法学等一批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情报学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产生、兴起、发展与地位的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2.
情报学的人文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肖勇 《情报科学》2004,22(7):774-779,888
情报学的人文研究主要是在生态环境维度、人文 (文化 )伦理维度、政策法规维度这三个维度方向深入展开 ,因而导致了当前信息环境研究、信息生态学、信息伦理学、信息文化学、信息政策研究、信息法学等一批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情报学分支学科研究领域的产生、兴起、发展与地位的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13.
吴锋刚 《科技广场》2012,(8):126-130
本文以追求公平和共同富裕为考量,对现行的出资者享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企业制度提出挑战。文章提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基础的企业制度,其改革创新的方向是建立人本企业制度,即由劳动者以人本为纽带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经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的根本变革,达到提高劳动报酬、恢复劳动快乐本质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人本投资,以期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刘月胜 《大众科技》2012,(6):293-294
图书馆是实施人文关怀的理想场所,使读者在获取信息咨询服务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图书馆员的人文关怀.为此,图书馆应努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满足读者需求的温馨、自由、平等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于彦荣 《科教文汇》2011,(4):147-148
目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如学生基础较差、人文素质较低、实践性环节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在教学上往往缺少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得教学与社会脱轨。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基础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提高、改革课程设置、以实践性环节为主导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邓君  孙福强 《情报科学》2004,22(6):671-674
当前,随着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的发展,数字档案馆正逐渐成为传统档案馆生存状态的转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各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本文从政治、经济、法律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了对数字档案馆人文环境的分析,提出了数字档案馆建设人文环境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阐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入手,分析了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和谐视角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构建模式,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医学强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志坚 《大众科技》2012,(7):260-262
“和谐的人”是具备完整人格的人,而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却是形成完整人格的前提.在当前狭隘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的时代和就业难的现实社会中,重提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个老问题却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意义.整合两种教育的可能性和途径的根据源自于两种文化的内在相通性.  相似文献   

19.
CAS should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rendering service to, and giving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enterprise by making S&T innovations, said CAS President LU Yongxiang. The CAS president made the remarks in a recent talk to communicate the gist of the winter session of the Party's Leading-member Group at CAS, which was held from 7 to 11 January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students who had no prior experience with videoconferencing would react to the use of videoconferencing as an instructional medium. Students enrolled in seven different course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and again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Students at the origination and remote sites did not differ in their reactions toward videoconferencing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gender. Women reacted less favorably to videoconferencing. Compare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stude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les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aking a course through videoconferencing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videoconferencing across cour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ross the courses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better preparation for both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