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常风与书评     
常风(1910-2002),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外语系主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时曾师从吴宓、叶公超、陈寅恪等名家。他喜爱书评,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有影响的书评家。1949年以前他有两本书评专集:《弃馀集》和《窥天集》。199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逝水集》,书中除纳入了原《弃馀集》的内容外,新增加了《逝水  相似文献   

2.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3.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4.
王建辉1957年生,编审, 历史学博士,现任长 江出版集团董事长。1982年起从 事出版工作。曾获全国首届优秀 中青年编辑、百佳出版工作者称 号。他不仅是编辑了一批很有影 响的优秀图书的出色的编辑家, 而且,还是著有《新编辑观的追 求》、《名流随笔》、《文化的商 务》、《王建辉自选集》等著作 的学者。他对书评更是情有独 钟,出版了《书评散论》、《人在 书旅》、《思想的背影》(书评文 录)等。他是一位有实践、有理 论,名副其实的书评家。 王建辉对书评不仅钟情,而 且十分勤奋。他2001年2月14日 在《思想的背影》后记中说: “我想借这部小书替自己的书 评作一个总结,同时因为工作转 移需要开辟新的领域,且和曾经  相似文献   

5.
晚年的萧乾先生在对来访的北京大学师生回忆起当年他组织书评队伍的旧事时评价说:“李健吾是一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书评家。”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的孟昭晋先生也在《书评家萧乾:八十五岁生日之贺》一文中指出:  相似文献   

6.
美学的启蒙     
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朋友出于鼓励我学点美学的愿望,去年就给我寄来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等学术专著和“朱光潜研究丛书”。可是,他哪里知道,我一直把美学看成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视作畏途,不敢问津。尤其我作为五六十年代的过来人,知道那时美学界、学术界曾开展过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大师中,对书评提倡最力、写作最勤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胡适撰文评论过的图书在130种以上。《胡适书评序跋集》使我们得以一览这位学问家兼书评家的书评文字的风采。那么,他的书评特点究竟何在呢?  相似文献   

8.
张骥 《兰台世界》2012,(27):92-93
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著名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其所著《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伍杰,1930年生,湖南常德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编。现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山路崎岖》、中篇小说《金色的种子》,散文集《点翠集》、《芦苇集》、《溪流》、《花为媒》、《追寻》等。论文随笔著作有《作嫁琐议》、《我的书评观与书评》、《严复书评》、《精神阅读》等;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中国出版社概论》、《全国书评索引》、《中国百年书评选》、《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书评三十家》等。自2003年8月起,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发表“书评家与书评”研究系列论文至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版协召开经济类图书书评会 中国版协经济出版工作委员会近日在京举办经济类图书书评活动。在京的19家经济类图书出版社对厉以宁等主编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刘国光等主编的《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丛书、国家统计局编写的《’93中国发展报告》、戎殿新、罗红波等著的《意大利工业化之路》等12种图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李长之(1910-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书评家。他从12岁起发表《森林的话》、《早晨的大雨》等作品后,一直笔耕不辍,一生中有二十几部专著、六百余篇作品问世。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很大的书评专著有两种:《鲁迅批判》、《批评精神》,散见的书评有200多篇。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活跃,很有影响,很有个性,多产的书评家。  相似文献   

12.
由伍杰、王建辉选评的 《书评三十家》是一部旨以能够“真正反映我国中青年书评家的面貌和水平”的书评集。主要收录1979—1997年这段书评的黄金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然这十八年来,有成就的中青年书评家成百上千,好书评更是多不胜数,岂能一一囊括其中  相似文献   

13.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14.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读再读,努力避免遗珠之憾是刊物严谨的工作作风 《纽约时报书评》偶尔也有出差错的时候。由于每位书评人各有其强烈的主观意识,再加上刊物一向尊重书评家的意见,结果就曾发生过好书险些漏评的事。 1985年刊物拿到《帕可斯的故事》一书,交给某专家后得到“内容不值一评”的结论。该书公关不服气,主编又将其交给另一位书评家再评,答案还不看好。结果时间耽搁索性不评。不料数月后此书赫然成为“美国书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此时刊物赶紧再找一位书评家。终于写出一篇文情并茂的书评文章,赶在了《帕》书夺下书奖的前一天见了报。以后凡类似此书刊物舍去不评,但在他处已获好评的书,主编一定亲自阅读,或多方征询意见,以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出版人的追求──读《新编辑观追求》吴平最先认识王建辉先生是通过他所著的《书评散论》。那是一本充满理性思维、让人透过评论文字来领略书评文化建设、书评文化的创造诸方面的学术论著。名为散论,其实,它的理论、实践、技能三部分构成浑然一体,散中见精髓,不...  相似文献   

17.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18.
刘建明博士所著的《基础舆论学》一书出版后,有四家报刊杂志发表了书评,少量的印数和读者的踊跃抢购,使出版社大为惊诧。  相似文献   

19.
由汝信先生和聂振斌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金雅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共计6卷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也是中国美学界2012年的重要成果.这套丛书包括《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蔡元培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金雅著)、《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王德胜著)、《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宛小平、张泽鸿著)、《丰子恺美学思想研究》(余连祥著)6本专著. 丛书深入研讨了6位中国现代美学家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在总结中华民族美学的代表成果、发掘中华民族美学的精神传统、梳理中华民族美学的血脉学派上作出了切实的开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信丛书的出版,将会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年初得悉戴文葆同志将所撰书评集纳成书即将出版,便厚颜向京中出版界友人函索。翘盼中收读以《新颖的课题》为名的书评集,真有“好书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之慨。将这本书评集题名为《新颖的课题》是十分贴切的,将这本书称为新颖的书同样是很恰当的。一位为人作了一辈子嫁衣的编辑出版一部自己撰写的书评集,眼下不是孤例,也属罕见,你能说不新颖么?但如仅作如是观却未免又失之肤浅。其新颖之处更在于这部写于三个不同时期的书评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