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待网络     
提及网络,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将它视为"梦中情人",恨不能时时相依相偎;有的将它视为兴风作浪的妖魔,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相似文献   

2.
善待网络     
提及网络,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将它视之为“梦中情人”,恨不能时时相依相偎;有的将它视之为兴风作浪的妖魔,恨不能祛之而后快。网络的得失功过是非成败荣辱,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成为一个焦点,让人们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学生班集体作好、中、差分类,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均视为“差生”,但对“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此,有的教师把违法、犯罪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我们认为,“差生”标准模糊,不确切、不科学,只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4.
关于教学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学概念的思考●王坦谈起教学,谁都不会感到陌生,但真要给教学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却又不是那么容易。综观目前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对于概念的理解,可以说是各具特色,不甚统一。如有的将教学视为教师的教授活动;有的将教学视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加;有...  相似文献   

5.
青春期的许多女孩为自己面部及手臂、下肢上较多的体毛而烦恼。有的夏天不敢穿裙子或短袖衬衣,有的想尽办法恨不能将体毛"斩尽杀绝",还有的怕自己生病  相似文献   

6.
提高公民素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然而,当前青少年的素质现状却令人堪忧。如有的学生把考试作弊视为“有招数”、“机智灵敏”,并向他人津津乐道;有的学生把说脏话自诩为“能说会道”而得意;有的学生把造谣诽谤他人看作是“最开心、最有意思”的事而幸灾乐祸;有的学生把顶撞或辱骂老师视为“有个性,有棱角,不平庸”;有的学生把撒  相似文献   

7.
如同谈虎色变,一提起《圣经》,许多人就产生一种畏惧恐怖心理。《圣经》本来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自从它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以后,一些国家的基督教宣布为“禁书”,禁止教会以外的人阅读。有的人并未读过《圣经》,只是道听途说、望文生义地视为宗教、迷信的“毒物”,将它宣判为“邪  相似文献   

8.
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震荡性影响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这种“震荡”最终将达到何种程度,今天无法预料——也许它根本没有“最终”。它对教育已经产生的影响,人们评价各异,褒贬不一。比如,对于学生接触网络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素质教育应该提倡的,并将其视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但是相当多的人却认为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将有害于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文化中.囧内的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在多数情况下,它的作用是前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变态猥琐(囧这个字的表情)。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属于边缘学科,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由于它被列为非中考科目,各学校为了升学率,在激烈的中考竞争中,就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等中考必考学科视为“宠儿”加以关爱;而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其他非中考学科地理、生物等被视为“弃儿”并打人“冷宫”。因此,历史课在教学编排上就出现了以下状况:一、课时安排少(初三年级为备战中考,有的班没有安排历史课,只是在历史会考前临时加课);二、师资配备欠缺;三、被其他“主课”占用;四、无测验考试。  相似文献   

11.
母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儿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坎,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它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叫得受不了。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  相似文献   

12.
桑胜月 《新读写》2023,(10):50-51
<正>现在家长的口里常常说着相似的话,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怎么样呢?优秀啊,获什么什么大奖了,考上清华北大了……恨不能把“别人家的孩子”领进自己家。也有的说,这不稀奇,人家爸妈是教授、学者,咱能跟人家比?颇有点龙生龙,凤生凤,我等非龙凤之家,焉能与之相比的自卑。  相似文献   

13.
古籍中“孰与”连用是常见的。大多数语法书都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或称之为习惯格式,或称之为固定结构,大都忽略了对它作语法分析。有的语法教科书甚至想仅用一个“何如”,加以训释。这样处理似乎简单明了,但往往掩盖了“孰与”同形异构的实质,混同了“孰与”不同结构的语义,妨碍了对文意的理解,从而削弱了指导阅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15.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16.
“疑古”和“考信”的史学大师顾颉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1893年5月8日)出生于清代汉学中心苏州的一个读书世家。在专治小学,喜好金石、篆刻的祖父和爱好文史、擅长诗文的父亲耳濡目染下,顾颉刚从小便浸盈于儒家典籍之中。在苏州兴起的清代汉学重要的学派──“吴派”“好学尊闻”、“崇汉信古”思想影响下,顾颉刚养成了广泛涉猎的习惯,还在12岁时他就在所作的自述《恨不能》中说“恨不能游尽天下名山大川”,“恨不能读尽天下图书”。由于两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加上顾颉刚的辛勤努力和对学问的浓厚兴趣,年轻时他的学术积累已十分…  相似文献   

17.
近从报刊获悉,瑞典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保密的。倘有人(包括老师和同学)有意打听或无意传播别人的成绩会被视为对人不尊重。这不由使我联想到我们一些学校的作法,颇有感触。 有的学校为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将  相似文献   

18.
秦润雪 《成才之路》2011,(16):25-25
“后进生”因为El常行为不够规范,学习成绩跟不上,常常被有的教师视为“包袱”,或被同学遗忘在角落里。那么,如何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尽善尽美地转化差生呢?  相似文献   

19.
网上的“社区”、“聊天”、“商城”、“校友录”等,对我们广大职校生朋友来讲,一点都不陌生。大家在登录的过程中,经常抱怨需要记太多的贴和密码。有的人把它们密密麻麻的记在本子上,但是一旦本子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有的人安装专门的记录软件来寻求解脱,但是一旦换电脑,就不知所措了。为此,西米哥哥跑去冲浪,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捉到了一只“网络螃蟹”。它真的有点横行霸道,但它可以为你排忧解难。你要是有举的话,那就请看下文吧!  相似文献   

20.
近日,班主任在班会上组织学生为父母做件简单的事情,让他们当面对父母说“声谢谢”。并从“说谢谢”开始,培养孩子感恩社会、老师和父母的感情。这个活动意义不同寻常。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是相当大的。但有的孩子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连说一声“谢谢”也不肯。有的孩子在校园里大手大脚地挥霍,全然忘记下岗父母的艰辛;有的子女有了工作和收入,却还向父母伸手,常“常啃老”“、吃妈”;有的子女虽然肯给父母钱用,却很少“回家看看”……“感恩教育”真不该缺失,因为只有知道感恩,才可能懂得回报。如果连一句“谢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