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施肥过多易“烧苗”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施肥就是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是依靠根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进行的,水分子总是从浓度低的一侧流向浓度高的一侧。正常情况下,土壤溶液的浓度低于根部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水就会流向细胞内。若一次施肥过多,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的增大,当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部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内的水分就会流向土壤,从而导致细胞失水。一次施肥越多,土壤溶液浓度越大,细胞失水也越多。细胞过度失水可导致植物萎焉、干枯,看上去像火烧了一样,因此又叫做“烧苗”。同样道理,化肥不小心撒在幼嫩叶片上,叶片便出现干焦,这也是细胞失水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在洛河中采集水蓼,分别置于梯度浓度的CuSO_4和ZnCl_2中培养,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水蓼在CuSO_4溶液中培养12天后,叶片在浓度1.5mg/L以上受到影响,从下至上逐渐出现枯黄、斑点,在浓度超过2.5mg/L时,靠近根部的叶片干枯、脱落;在氯化锌溶液中,叶片在浓度1.5mg/L以上受到影响,在浓度达到2.5mg/L时,靠近根部的叶片枯萎、脱落,水廖的茎部变软,向一边倾斜.以上结果说明,水蓼对于Cu、Zn的污染均比较敏感,有明显的形态变化,可以作为这两种重金属污染的报告植物.  相似文献   

3.
《科学启蒙》2009,(1):29-29
美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当它们受到外部伤害时,能够向根部发出化学信号以寻求帮助。当植物受到致病细菌的攻击时,叶子会向根部发出求救信号。  相似文献   

4.
自从发現綠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同化二氧化碳后,在这一百多年中,学者們对植物的碳素同化研究几乎全都集中在叶子吸收二氧化碳上,即空气营养,而很少考虑到根系吸收二氧化碳或碳酸鹽类的可能性,因之植物生理学家們常常不解釋空气中仅有0.03%的二氧化碳如何能使植物会有高額的产量。同时也是由于忽視植物根部碳素营养問題,因之偏向强調施用矿質肥料的效果不够重視有机肥料的作用,使植物的“空气营养”的概念独据人們的思想。其实在土壤中,特別是碱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鹽类,所供植物吸收利用,很可能在某种情况下,通过根部所吸收的碳素会成为植物碳素的重要来源,或是成为高額丰产的重要因素。我国去年农业大丰收是在深耕密植施用大量有机  相似文献   

5.
1制作原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谈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水的运输途径是从根部通过茎到达叶,还讲到植物输导组织的分布、作用。在讲解这几部分时,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讲解很难满足学生对一株植物从根部到叶的整个维管柬系统的分布的了解。为了满足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不受西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抑菌圈法、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植物不同部位乙醇提取液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凤尾兰植物提取液对小麦纹枯病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采用抑菌圈法抑制率达10。30%;用生长速率法,在有效浓度为6mg/ml抑制率达100%,其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凤尾兰植物提取液属粗提物,效果低于井冈霉素,而其他植物提取液均无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问与答     
《科学课》2005,(9)
问:水是如何在植物的茎中向上攀升的?答:同一般人们所认识的不同,水在植物的茎中上升的现象与毛细作用无关,也不是因为水受到了植物根部的渗透压力的推动。毛细作用可能只使水上升几厘米。如果从植物的根部引入毒剂,你可以看见毒剂也会直达植物顶端,即使它杀死了它接触到的所有  相似文献   

8.
植物的茎     
茎是植物的躯干,它上面生长着枝叶和花朵。不同的植物,茎是不一样的。植物的茎是空心的,它负责把水分和养料从根部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位。有的植物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教学》2005,(9):17-17
同一般人们听认识的不同,水在植物的茎中上升的现象与毛细作用无关,也不是因为水受到了植物根部的渗透压力的推动。毛细作用可能只使水上升几厘米。如果从植物的根部引入毒剂,你可以看见毒剂也会直达植物顶端,即使它杀死了它接触到的所有细胞。实际上,植物茎干部的木质部细胞里的水是由植物的叶子提升上去的。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押菌植物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文章以长白山的藜芦为材料,对藜芦根、茎、叶采用70%乙醇、60%丙酮、沸水进行了提取,并用提取液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效应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藜芦的不同药用部分抑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叶抑菌作用最强,茎次之,根部的抑菌作用最小;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也存在差异,70%乙醇提取液的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了无土栽培法,研究了7个水平的铝浓度下银杏幼树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铝浓度下银杏的生长状况呈较大差异。高浓度铝离子(〉0.4mmol/L)对银杏产生毒害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毒害越大,表现为植物生长差、根部枯死,茎枯死或蔫黄;铝浓度较低(〈0.4mmol/L)的情况下,铝对银杏的毒害不明显,而铝浓度较低于(0.2mmol/L)时却对银杏生长有利。表明在无土栽培条件下,银杏幼树能适应的铝浓度范围为0~0.4mmol/L。  相似文献   

12.
以景天科多肉植物胧月叶片为实验材料,对教材探究实验“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进行改进。采取沾蘸法,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处理胧月的叶片。结果表明:生长素类似物NAA对叶插生根和发芽均表现出两重性,诱导多肉根原基分化的最适浓度为10-10 mol/L;促进胧月根部伸长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7 mol/L;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8 mol/L;叶片对萘乙酸的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  相似文献   

13.
以1年龄桐花树为材料,用完全营养液和不同浓度的煤矸石完全营养液浸出液进行栽培试验,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桐花树根形态指标及Cu、Zn、Mn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以5kg、10kg、20kg、30kg煤矸石粉分别加完全营养液配成30L培养液(分别标记为:A、B、C、D),其污染水平均超过国家I类水质的标准.其中Cu、Zn未超过II类水质标准,Mn超过II类水质标准.且煤矸石含量越高,污染也越严重.桐花树根部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是Mn含量较高,Zn含量次之,而Cu含量较低.且桐花树根部的Mn、Zn含量随着煤矸石浸出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桐花树根系在煤矸石浸出液中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表明其对煤矸石浸出液的耐性较强.试验表明桐花树对Mn、Zn是富集植物,可以考虑其作为净化污水的植物.  相似文献   

14.
茯苓是中医处方普遍应月的药物之一,其寄宿植物是松树。通过对两种不同种植方法的试验观察,根部接种比项部接种效果更好,其中砍断侧根在根部接种的种植方法产量最高,收益最好。  相似文献   

15.
人是靠嘴巴来进餐的。你知道植物靠什么“进餐”吗?也许你会说,靠根部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呗。其实并不尽然。植物的叶片同样有“进餐”的本领。  相似文献   

16.
冬青属(Ilex)植物树皮浸出液凝血功能的研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青属(Ilex)植物在我国民间防治疾病,具有悠久历史,多用于清热解毒、消炎、镇咳、止病等。本文将冬青属(Ilex)植物的树皮浸出液用于凝血试验,结果表明:1.某些冬青属植物树皮内含物质具有凝血作用;2.冬青属植物树皮白酒(50&;#176;)浸出液不同浓度凝血速度不同,选用冬青属植物树皮浓度为0.125g/ml,乙醇含量为12.5%的浸出液凝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物学里,谈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水的运输途径是从根部通过茎到达叶。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都是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即:在水里切取带叶的茎,插在盛有稀释红墨水的玻璃瓶里,放在阳光下照射3~4 h 后,红墨水上升,木质部染成红色。但是,我们用肉眼还是不能很清楚地看出维管束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也往往只能看到植物的部分维管束。因此,很难满足我们对一株植物从根部到叶的整个维管束系统的分布和了解。如果有一株整体透明的植物标本,就更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成功地制作了植  相似文献   

18.
叶是植物的呼吸器官。植物的叶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养料加工厂”。叶片在阳光照射下,利用从空气中吸收到的二氧化碳与根部吸取的水分,制成淀粉与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上所需要的氧气,都是植物这样制造出来的。所以说,我们人类离不开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树叶哟!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陆生植物碧玉(Peperomia tetraphylla)对Cr(VI)的吸收能力及其生理响应,将碧玉植入不同浓度Cr(VI)液中,测定了Cr(VI)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碧玉的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其体内积累的铬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溶液中的Cr(VI)浓度逐渐降低.碧玉中的叶绿素含量随Cr(VI)处理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体内铬的富集量呈增加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则呈缓慢减少趋势.碧玉的根部对铬有较强的滞留作用,各器官对铬的积累量顺序为根>茎>叶.碧玉对铬具有较强的耐受和积累能力,有助于铬污染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新奇的肥料     
从前,农民伯伯种地使用的都是农家肥。后来,除了农家肥,还广泛使用化肥。现在,世界上又出现了一些新奇的肥料。磁肥人们发现,磁肥能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在植物根部施加掺有永磁粉末的化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