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2.
王守仁与王艮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两人的教育思想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很大差异,由于教育目的的差异,在教育对象上,王守仁把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为官之人和官宦子弟,而王艮则主要集中于平民百姓。王守仁与王艮都提倡“乐学”,但怎样做到乐学,王守仁只注意到了教育的环境和方法,而王艮则认为“乐学”的关键在于消除“私欲”。在“知”、“行”结合的问题上,两人也有差异,王守仁的“知”、“行”结合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的,重在强调“心”的作用,而王艮则重在强调百姓日用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获取真知。  相似文献   

3.
韩贞是明代著名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泰州学派的衣钵传承人。韩贞提出了独特的"天人一家"观点,对王艮、王襞的自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他巧妙地利用"天机"这一概念将天理、人性、良知等统一起来。韩贞从泰州王学的"人性即良知"的观点出发,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本有特性和"不着外力"的要求。韩贞极力推重自然之真,提倡"率性工夫",主张让人的"性体"顺应自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雷婷婷 《成才之路》2014,(31):I0005-I0006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而王门后学中很多人士如王艮、李贽、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导源于王守仁,他们崇尚儿童天性,提倡个性解放,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对王守仁的思想都有所传承,同时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5.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需要,适合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而王门后学中很多人士如王艮、李贽、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导源于王守仁,他们崇尚儿童天性,提倡个性解放,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对王守仁的思想都有所传承,同时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泰州学派"淮南三王"的"复初"思想非常丰富。王艮、王栋、王襞都就"复初"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王艮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气质杂性",只要人们诚意修身、体悟良知,就能恢复人之初的本性。王栋综合了王阳明的良知蒙蔽说和王艮的气质杂性说,主张体悟良知以保洁,以及反身格物、正心求初等修身复初观点。王襞认为人本有清纯的人性,但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被污染,出现了"失真"现象,他主张通过修养的办法去蔽复真。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发明本心”和王守仁“致良知”德育宗旨既重道德意识涵养,又重道德活动实践,把察识其“心”与存养“良知”连于一体,以伦理约束、道德修养来代替强权束缚和宗教迷信,展示出宋明新儒学的风格。陆九渊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格物致知方法,王守仁则提倡“知行合一”的方法。陆九渊提倡“六经注我”的为学观,王守仁则提倡“内求吾心”的为学观,他们认为儒学经典本身不能构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陆王心学对突破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束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束书不观而空谈心性的为学陋习。  相似文献   

8.
泰州学派的“淮南三王’’都极其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并进行了广泛的道德教育实践。由于他们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环境不同,所以其德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差异。王艮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教育原则,突出“良知”之教,主张有教无类,倡导以日用指点良知。王栋认为文与德有缓急之序,他反对悬空论道,强调德育的经世之功。王襞以讲学为“出”,同时突出德育的启人修道之功,并把德育视为为国家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韩贞是泰州学派崇尚自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与他的老师王艮、王襞一样,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之理,妙之无穷;自然天机,最有活力;离开自然,寸步难行,自然之外也别无所传.强调自然的真实性,主张在自然面前"不着意"、"不犯手",一切顺应自然.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是泰州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泰州学派学术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襞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他认为,良知自然,不烦人力,只需率性便可自知自能;他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流行之体",主张顺其自然,不假人力;他强调率性以归真,反对一切束缚,追求人性自由,以免用智用巧而扼杀和伤害人本就具足的自然之性.  相似文献   

11.
王襞是"身本"思想的竭力倡导者,他继承了王艮"身本"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王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内求,主张见危顺受;在格物问题上突出正己修身,正心为国,反身而修。因而王襞的"身本"论比王艮的"身本"思想更具合理性,也更有价值。王襞还继承了王艮的亲民思想,突出了"亲民安民"的时代要求,他心系民众,为解除民众之难做了许多有益的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修道”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主旋律。王艮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于坚持百姓日用,在百姓日用中寻找真理,在百姓日用中求得提高;修道的关键在于修心,而修好心则要坚持良知之学;学良知就要重视心悟,勿求外索。  相似文献   

13.
以身为本是王艮思想中最为突出的思想。对于王艮的身本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一步把握:一是王艮把身视为天下万物之本,将之置于至尊地位,目的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二是以他的自然观为研究基础,揭示其天人一理与心之本体的内在规律;三是从身与国家的关系突出诚意端本的重要性和反己正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康德主张"审美不涉利害",并由此对自然美的形式、内容作出了相应的阐释。庄子则提倡以"无为"的审美方式观照自然美,进而崇尚自然万物的本然状态。二者均强调自然美排除一切人工雕琢和矫情伪饰,顺乎自然事物和人类的自由本性。同时,他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1)形式上,康德认为自然美具有"合目的性"的主观形式,庄子眼中的自然美则无处不在,是超越形式的存在,具有"无目的性"的无限形式;(2)内容上,康德所认为的自然美是"有为"发展的,而庄子意识中的自然美是一种"无为"存在。  相似文献   

15.
王栋以其独特的诚意观来纠正心学的流弊,价值很大。他综合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格物之学",提出"诚意修身"说。王栋强调"诚意修身"必须立定主意,把诚意看成是彻首彻尾的修身工夫,特别要求在"诚心"上下功夫。他解诚意功夫为慎独,认为诚意本身就是一种功夫,而慎独也是一种功夫,而且这两种功夫是相通的。王栋认为这种慎独的诚意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未发之功。王栋不仅把"独"字解释为"意",且赋予以不睹不闻,未发之中的本体地位。王栋还针对当时的痼疾,提出"诚意祛病"说,试图用"诚意工夫"来防止现成派的"乱发"之弊的"狂"者意志。王栋认为诚意是为了正心,做到自心自性,自诚自明。  相似文献   

16.
黄道周的“明诚”论,上承继子思,下综合朱熹、王阳明的思想;既是他以“诚”为宇宙天地万物本源的天道,同时也是他所主张的合圣贤之德的人道。诚指的宇宙万物的本体,同时又是“与天地合德”的道德伦理;从诚生明,“谓之性”,可视为被黄道周改造过的不同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从明归诚,“谓之教”,可视为是朱熹所倡导的“主敬”。黄道周的明诚论同时具有致知止善的认识论意义。知即知止,止即至善,表现为从格物→克己(或博文)→知至→止善→明诚。黄道周和会朱、陆,杂糅朱、王的理学思想,彰显其与以往闽学学者的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重视。道家崇俭抑奢、尚自然、欲无为,顺应万物自然变化的本性。这种克己无为的观念正是源于道家对人、社会、自然同源同构,天人合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