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根据《华阳国志》、《汉书》等诸多史籍记载,永昌(今保山)的哀牢山的九隆神话传说,反应哀牢山是哀牢国的肇迹之地,后来到了唐南诏国时期为了纪念“南诏本哀牢后裔”在此建庙,形成了以赶庙会为主体的哀牢犁耙会,至今依然兴盛。  相似文献   

2.
探寻保山文化的主要特点。认为保山文化源于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后来加上南诏文化的推动,明代汉民族的文化浸透,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以多民族的史前文化、哀牢文化、南诏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东南亚、南亚和西方文化的多元复合文化。  相似文献   

3.
段一平 《保山师专学报》2010,29(3):F0002-F0002,F0003
保山城是一座有着悠久的养花历史的城市。明成嘉年间便有右侍郎张志谆所作的《永昌二芳记》。书中写道“茶花有三十六种,杜鹃花有二十种,皆永昌所产。”民国《保山县志》记载了保山种养的传统花种桂花、茶花、杜鹃、映山红、樱花、腊梅等多种。  相似文献   

4.
有关南诏史史料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几年,国内史学界对南诏史的研究,作出了许多成绩,这是可喜之事。1956年,秋天,在云南讨论白族形成问题,有许多人认为白族形成于南诏时期,提出有关南诏史的很多问题,作了讨论。次年五月,云南人民出版社辑录二十一篇文章编成《云南白族的起源和形成论文集》,而早经发表的文章,如陈碧笙《试论白族源出于南诏》(《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五期)、石锺健《论白族的白文》,(《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  相似文献   

5.
向达、方国瑜、王叔武三位先生辑佚的徐云虔《南诏录》佚文反映了南诏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南诏前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完善,也反映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反映了南诏对以唐文化表现出来的儒家文化的吸收,体现了不同政权之间的制度文化的传播。同时,佚文反映了南诏对农业的重视,为南诏的军事提供了保障;也反映了南诏社会文化与现今云南某些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当时唐、南诏两政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教材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讲到南诏时是这样表述的:“南诏为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原为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叫做六诏,其最南一部称南诏。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合并了其它五诏。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这种表达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是南诏不能称为“祖先”;第二是南诏民族表达为彝族、白族不准确。 先谈第一个问题。南诏是一个国家政权的专称,它不是族名,也不是部落名,不能称它为“祖先”。在中国古代史中,有国名和族名相同的情况,如唐代的回纥,既是族名,又是国名。说“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是可以的,但这里的“回纥”应理解为回纥族,若理解为“回纥国”就不对了。 据有关记载,“诏”是王或首领的意思,南诏原名蒙舍诏,是隋唐时云南西部六个政权之一,因地处六诏南,又称南诏,后来统一六诏;南诏是国家政权的  相似文献   

7.
《蛮书》是研究南诏历史的一本地方志。在该书中,樊绰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参照历代史书,详细地反映出了皆时南诏政权的各个方面情况,为后代史家研究南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通过介绍《蛮书》作者及其版本,分析全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和分析,舛此来说明《蛮书》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书。  相似文献   

8.
云南文化典籍介绍一则/《滇南诗略》与《滇南文略》这两部书,开创了云南两个第一:即云南两千年以来第一部诗歌总集;云南历史上第一部散文总集.这两部书的主持编纂者,都是云南保山袁文典(1726—1818前后)、袁文揆(1750—1815)兄弟俩。从1790...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一些书籍关于云南文史中显见的错误进行分析辨正。全文共五则:徐霞客鸡足山《日观》诗非赏月诗、南诏铁柱非唐标铁柱、鄯阐侯不是南诏国的封侯、爨龙颜碑不是云南最早的碑刻、圆通宝殿非大雄宝殿。  相似文献   

10.
从秦通蜀、置五尺道、设置官吏到唐朝对南诏的统治,这些史料都表明云南地区和中原王朝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查尔斯.巴克斯在《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一书中认为云南和中原的联系"非常稀疏"、直到1253年蒙古军队的入侵"云南的独立才第一次结束"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1.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F002-F002
海南华侨中学创建于1938年,校址原在云南保山,后迁往贵州清镇,再迁至四川江津,1946年搬迁到现址海南海口。  相似文献   

12.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唐统治时期,在唐王朝的扶植下云南区域内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南诏。从天宝至大和年间这80多年时间里,南诏与中原王朝之间时聚时分,先有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南诏叛唐投靠吐蕃;后又有贞元十年的点苍山会盟,南诏与唐和好。至大和年间,南诏又发动了侵略成都的掳掠战争。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使南诏与唐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几次分分合合的局面呢?笔者打算通过本文来解答这些疑问,并通过史料来分析、论证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南诏与唐的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诏大理历史是云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理化的发端,本首次阐发了建设南诏博物馆的构想,对南诏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作了充分论证。在研究探讨南诏历史化、 彝族历史化、博物馆历史化的前提下,阐述了建立南诏博物馆的历史必然性,博物馆的特色,具体措施及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今西安城是在唐皇城基础上筑建而成,但与唐皇城并不完全重合:西、南两个方向是利用原唐皇城城墙旧基,而东、北两个方向却分别向外拓展。其“拓城”工程实施于何时,说法不一。《明太祖实录》栽有明初耿炳文、濮英等“拓城”之事,现今多据此认为今城定型于明初,是为“明城”。而清嘉庆《成宁县志》据五代后周显德二年《永兴军牒》等文献记载,认为西安城自唐末天祜年间韩建筑“新城”时即“已越皇城而东,与今城无异”,即今城定型于唐末,是为“唐城”。本文对此两种说法及其依据作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15.
最近,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通知,同意《保山师专学报》正式更名为《保山学院学报》。这是保山学院师生员工学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多年来全体作者、读者及编辑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对一直关心支持学报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6.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时,很多同学对古代边疆行政管辖问题产生错误理解。如在学习“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内容时认为: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与唐朝形成附属关系,因此说明唐朝对云南地区进行了直接行政管辖。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如何确认政府是否对某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呢?简而言之,政府对一个地区是否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其前提条件在于政府是否在该地区设置了行政主体,也就是行政机构。如果没有设立中央管理的行政机构,也就谈不上行政管辖了。隋唐时期,南诏与唐朝虽然在政治上是附属关系,…  相似文献   

18.
《保山师专学报》2013,(6):F0002-F0002,F0003
我在《红土高原上的古老城邦》一文中,曾提到保山城有八道城门,城门上有城楼,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中间铺着青石板、两边镶着卵石的街道,街边有水沟,街道两边是灰瓦、木板壁、有柜台的两层楼房。但是目前,保山城古朴宁静的古城风貌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山一样高大的钢筋水泥堆垒起来的高楼和宽广平坦的柏油马路。  相似文献   

19.
著名地方史学家方国瑜先生主编的《保山县志稿》成书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1962年保山学者王勉生等人进行了修订整理,1980年保山学者熊毅廷等人在原志书的基础上补充1947-1949年的材料成《续编》,2003年经隆阳区沙必璐等人点校由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保山县志稿》汇集了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的众多著名学者参与编辑。编纂者把当时先进的学科理论、学术思想和科研方法运用到《县志稿》的编写之中,所体现的求实存真、阐幽发微的科学态度和不囿于成说、不限于志书标准范式的精神,使该志书的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在同类志书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因此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书名:云南地方史作者:周玲唐靖罗锋出版发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内容提要:《云南地方史》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从远古至清朝前期历朝历代云南的历史,从元谋沧桑到滇国灿烂的青铜文明,从朱提古道到南诏大理的悠远传说,囊括云南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本书内容既有云南地方的历史沿革与政治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