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题目 O是平面内一点,A、B、C、D是平面内与O不共线的三个点,点P是BC的中点且使等式λ(^→AB/|^→AB|+^→AC/|^→AC|)+^→OA=^→OP成立,则△ABC是( )  相似文献   

2.
一、由向量运算性质来判断例1在ΔABC中,有AB→.BC→ AB→2=0,则△ABC为____三角形.分析:AB→.BC→ AB→2=0(?)AB→·(BC→ AB→)=0(?)AB→·AC→=0(?)AB⊥AC,则△ABC为直角三角形.例2已知0为△ABC所在的平面内一点,且满足(OB→-OC→)·(OB→ OC→-2OA→)=0,判断△ABC的形状.  相似文献   

3.
区潜 《中学理科》2003,(10):10-11
由于平面向量有关概念的抽象性 ,仅对平面向量的概念、公式孤立地介绍举例 ,对学生学习向量而言是不够的 ,必须要将向量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如三角、几何等内容联系起来 ,注意数形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 ,学生才会建构出自己的向量知识 .【例 1】 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已知 :在△ABC中 ,点M、N分别是AB、AC的中点 ,求证 :MN ∥=12 BC证明 :如图 1 ,∵MN→ =AN→ -AM→=12 AC→ -12 AB→=12 (AC→ -AB→) =12 BC→∴MN→ 与BC→ 共线且MN→ =12 BC→即MN ∥=12 BC .利用向量共线 ,是证明几何中平行问题的基本方…  相似文献   

4.
张利民 《中等数学》2012,(10):46-48
本期问题初331如图1,在△ABC中,AC〉AB.AB+AC=2BC,△ABC的重心、内心、外心分别为G、I、D.证明:  相似文献   

5.
C 三角 如图 (1), CD是△ ABC的形形状;延拓高,当点 C在 CD上运动时,易得如下结论: AC2+ BC2=AB2 Rt△ ABC. (1) AC2+ BC2>AB2锐角 △ ABC. (2) AC2+ BC2 AC2=AD· AB或 BC2=BD· AB或 CD2=BD· AD Rt△ ABC.(4) AC2>AD· AB或 BC2>BD· AB或 CD2>BD· AD 锐角△ ABC.(5) AC2 我们称 (1)(2)(3)为勾股式,称 (4)(5)(6)为射影式 .利用勾股式和射影式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十分方便 . 例 1、已知三角 解: ∵ 42+ 52>62形三边长为 4、 5、 6, ∴它是锐角三角形 .则此三角形为一一 例 2、…  相似文献   

6.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平面向量的重要内容,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章节有密切联系.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是8个C级要求之一,难度比较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数量积的求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定义法 [例1](2008年湖南卷)如图1所示,在△ABC中,AB=3,AC=2,BC=√10,则→AB·→AC= 分析:→AB,→AC的模已知,重点是求出→AB与→AC的夹角. 解:在△ABC中,∵AB=3,AC=2,BC=√10,∴由余弦定理得cos∠BAC=9+4-10/2×3×2=1/4,∴→AB·→AC=| →AB| |→AC| cos∠BAC=3× 2×1/4=3/2.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涉及相似三角形的几何证明题中,有关面积之比的重要性质在证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灵活运用面积比,可以巧证几何题.例1如图1,已知:△ABC中,∠C=90°.求证:AC2+BC2=AB2.这是大家熟悉的勾股定理.它的证明方法很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之比进行证明,是其中一种较好的证明方法.证明:作CD⊥AB于D.∵∠ACB=90°,CD⊥AB,∴△ACD∽△CBD∽△ABC.∴S△ACDS△ABC=AC2AB2,S△CBDS△ABC=BC2AB2.∴AC2AB2+BC2AB2=AC2+BC2AB2=S△ACD+S△CBDS△ABC=1,∴A…  相似文献   

8.
熊斌 《中等数学》2014,(3):19-23
第一天 1.如图1,在锐角△ABC中,已知AB〉AC,∠BAC的角平分线与边BC交于点D,点E、F分别在边AB、AC上,使得B、C、F、E四点共圆.证明:△DEF的外心与△ABC的内心重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E+CF=BC.  相似文献   

9.
例 (2004年云南)如图4,已知△ABC中,AB=AC,D为BC上任一点,且DE⊥AB,DF⊥AC,CG⊥AB,垂足分别为E、F、G.求证:DE+DF=CG.  相似文献   

10.
题目:已知。为三角形ABC的外心,AB=c,AC=b,∠LBAC=120°,若→AO=→xAB+→yAC,则x+y,的最小值为___.解析1:如图1,过0点作OF平行AC、OG平行于AB分别交AB、AC于F、G,过0作OD垂直于AC、作OE垂直于AB,垂足分别为D、E.  相似文献   

11.
北方官话方言词"玍古"不是来源于满语,而是来源于"各"。在方言的共时词汇系统中,"玍古"和"葛""嘎"音近义通,是一组来源于"各"的同源词。"玍古"和"葛""嘎"的本字都是"各"。  相似文献   

12.
慈溪话中的"勿"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慈溪话否定副词的用法。考察以慈溪话中否定词"勿"的语义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勿结构""勿字句"以及与"勿"有关的合音合义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3.
量词自宋至元取得进一步发展,体现为量词数目增多,可附加儿尾。通过对元曲近250万字语料的考察,共检索到138个“儿”尾量词,且元代度量衡制的单位词也可加“儿”尾,“V(+P)-V儿”结构始见。“量词+儿”并不构成名词,仍表示量的词汇意义。“量词+儿”是元代北方人的一种语言习惯,体现浓重的口语色彩。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哲学看,所有语言均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同质性表现为语言的音、词、句、章的层级关系,是语言的本体。语言异质性特征表现在各语种所独有的特性,如英语以虚词为主,被称作“虚用型”语言;汉语以实词为主,被称为“实说型”语言。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对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本文从语言哲学的视域,对“英虚汉实”现象及成因进行解析,并就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语言补偿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辽宁西部地区通行使用方言语尾助词"了"。此"了"在辽西话中主要用于"动+结果补语"、"动+结果补语+简单宾语"、"动+趋向补语"、"动+趋向补语+简单宾语"这4种句式的句末。语法意义相当于普通话助动词"能"。  相似文献   

16.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通过对位于实义动词之前的“去”的考察,提出位于实义动词之前“去”已经失去了作为实义动词的功能和词性,具有[-v]的特点,偏向于助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9.
各种语料中的大量的例证说明,读音为huo等的“和”、“活”、“火”、“豁”、“霍”、“合”等语素的词汇意义在部分词语里已经虚化;在A+huo和V+huo式言语结构中,huo等主要承担语法意义,具有明显的后缀性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把汉语里常用的"有"字句和泰语里的"■"字句进行对比后发现:表"存在"和"领有"的"有"字句和泰语里的"a"字句大致对应;表"估量"、"比较"的"有"字句和"■"字句不完全对应;表示"发生或出现"的"有"字句和"动词+有"用法在泰语里没有对应的形式。汉语里的"有"后可附动态助词"着"、"了"、"过",泰语里"■"的后面没有相应的动态助词,汉语里"有"的状语都在它的前面,而"■"的状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结合上面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