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峰 《传媒》2013,(10):10-12
当前,我国期刊业正处在体制机制变革、产业转型的重要关头,又面临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传统期刊业还有没有未来?未来在哪里?疑惑之风在业界蔓延。中国期刊业路在何方?下面我将就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只要这片落叶还没有着地,我们就有责任让它继续飞翔应当承认,部分期刊从业者对未来的疑惑是有一定根据的。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分流了传统期刊的部分广告,分流了部分读者,很多期刊社经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正在大力推进的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对很多期刊社来说,感受到的是不适应,是压力,而且目前还没有看到令人鼓舞的改革前景。  相似文献   

2.
2010年年底,全国580家出版社全面转企改制完成后,报刊改制就被提上了日程,按照时间表,2012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任务,目前,有的单位已完成了转制,有的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工作;有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也有人彷徨不决去留难定;非时政类报刊大约涉及5000余家,这么一个庞大的集体,有不同想法也属正常,听听经验,说说感受,思考思考自己的未来也许对面临转制的报刊人来说是当前最需要的,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在人民日报社系统内率先完成改制的《中国能源报》《中国汽车报》、2010年完成改制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中心、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了的《英语周报》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人民日报社、清华大学等业界、学界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叙改制的顾虑与障碍、机遇与憧憬;我们期待已经转制或即将转制的报刊和报刊人能够再思考、再探索,沙龙中有一句话也许是我们都应该思索的:"当转制别无选择时要认清转制会催生什么?"  相似文献   

3.
刘冰石 《新闻世界》2012,(7):131-132
近年来,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突破了发展瓶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壮大了实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报刊传媒企业脱颖而出。这些改革实践为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积累了新经验,探索了新路径。市场化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本文探讨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就改制改革中期刊的经营发展问题提出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新办期刊面临的机遇及挑战近几年来,我国期刊业发展迅猛,各类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对新办期刊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是机遇,是因为我国期刊远未达到饱和的地步。从国内的情况看,党的十五大对新闻出版业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新闻出版署制定了《新闻出版业2000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新闻出版产业化的目标。根据这一规划,到2000年,全国书报刊年人均用纸墨比"八五"期  相似文献   

5.
农业期刊已经走到一个历史的关口,其特征一是继续处于"弱势期刊群",二是猝然面临"‘疾病'高发期",其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服务"三农"既是农业期刊新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又是发展壮大难得的新契机.从全面优化选题、对农业发展起导航作用,"走出去"办刊、加强与农业部门及农业工作者的合作,为菜农服务、办支农惠农的实事等3个方面阐述农业期刊借助服务"三农"做大做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当今全球期刊业面临到严重压力:经济危机风暴蔓延,期刊业出现资产缩水、资金不畅、市场疲软、广告销售锐减;数字技术及其打造的数字媒体势头咄咄逼人,传统期刊业往往产生"被出局"的惊悚;对寄予厚望的年轻读者群体,越来越有疏离感,难以捉摸,传统期刊恐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变"老"了.  相似文献   

7.
华勇 《记者摇篮》2009,(9):57-5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党史期刊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与其他种类的期刊一样,党史期刊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闲难同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受新闻出版署报刊司的委托,中国期刊研究所对第二届"百刊工程"的108种入选期刊、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以及272种参评期刊的产业现状做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葛磊 《编辑学刊》2012,(5):16-21
传统的大众期刊数字化之路是困扰业界的一个难题,本文从编辑的角度,结合实例分析大众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应该关注的要点,分别从独立性、服务性和品牌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浪潮。期刊消费过程的数字化对于现在做期刊的传统期刊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消费者不再购买纸介期刊只去消费数字期刊的话,那传统期刊的危机就到了.  相似文献   

11.
刘建生 《传媒》2013,(10):13-15
毫无疑问,中国期刊业正在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期刊要做大做强,在推进社会整体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就不能不考虑运用市场资源、采纳市场手段、尊重市场规律、融入市场经济;毫无疑问,中国期刊业正在经受高新科学技术融合的历练,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传统出版涅槃和再生的不二选择,要考虑如何做到"弄潮儿当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毫无疑问,中国期刊业正在经受国际化、全球化的冲击,多元文化的介入以及中国文化的走出,期刊业正在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寻找机会,把握机遇,交融、交锋、交流、交互、交错在所难免,势在必行。我们将面对三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概述传统期刊及其版本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期刊和新媒体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新媒体背景下期刊业及其期刊版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期刊实施新媒体战略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市场化生存环境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一伊 《编辑之友》2011,(12):13-15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今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核心工作。因此探讨非时政类报刊转制的难题、利弊、出路是学界、业界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我们特组织了这期专题,从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出路、留住人与引进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由于版面有限,更多的问题与研究我们将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14.
2001年,青年期刊发行量普遍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有人预言,如果青年期刊界再不想办法"自救",将有可能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一些原本过得还舒坦的青年期刊,突然面对自己三五万乃至一二万的市场份额,面对突然丢失的数万、数十万的发行市场,明显感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和危机.一些期刊老总甚至开玩笑说:"青年期刊唱<国际歌>的时候到了."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出版业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基本上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并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突破了发展瓶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壮大了实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期刊传媒企业脱颖而出。但面对传媒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国外期刊大鳄跃跃欲试的潜在压力,期刊出版业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利用"十一五"期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发布的期刊统计数据,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期刊出版产业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追溯五年来我国期刊产业的发展轨迹,为准  相似文献   

16.
试讨期刊改革三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出版业中期刊出版体制改革落后于图书与报纸。探其原因的同时,结合我国期刊出版现状,提出扩大总量,科学调整结构;鼓励"抱团",品牌期刊"选择兼并"、同类期刊"引导组合"、部门期刊"跨行牵手";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程,创建新媒体等几项具体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冯雁 《现代出版》2003,(3):14-16
常逛书店的人或许已渐渐感觉到书正在"变形":开本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32开,封面色彩越来越缤纷多样,护封、腰封乃至书签成为越来越多的图书的"附件",原先满是文字的正文现如今呈现出图文并举的趋向,整个页面的空间布局不断地给人以"别出心裁"的感觉.图书已悄悄地开始了形式上的革命,装帧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封面制作,它已融入图书的整个策划、编辑程序中.于是,近年在新闻界或出版界有人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读图时代".在信息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视觉信息风头正健,西方期刊业称现在是"浏览的时代",报纸图书杂志等传统传播媒介纷纷举起"读图"大旗,呈现出视觉化倾向.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陶范 《编辑学报》2012,24(3):222-224
我国学术界言必称SCI,中文科技期刊越来越不受待见,甚至被斥为"垃圾期刊"。中文期刊水平不高是学风不良、研究水平不高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否定中文期刊。学术界和期刊界应共同努力,爱我中文期刊,打造好我们自己的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14,(6)
正《今传媒》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传媒行业的综合性理论期刊。《今传媒》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期刊网数据库、人民日报网络中心中文电子期刊、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等全文收录,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全国惟一公开发行的报刊阅评性期刊、全国传媒类高校学术成果展示重点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今传媒》前身《报刊之友》创刊于1992年,2003年更名为《今传媒》,自创刊以来坚持以"探索传媒规律,紧跟传媒主流"的宗旨,精编细审,求是创新,围绕传媒主题,创建品牌新栏目,关注传媒新发展。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以传媒新发展为主题开展媒介融合、传媒创新、传媒产业多元化、传媒转型与跨越发展等的研究,赢得了业界、学界的关注和肯定,在打造权威性与时代性并重、理论性与实用性兼有、国情化与国际化共存的新型专业期刊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期刊的走势如何?在市场这只具有生杀大权的"无形的手"的操纵下,期刊市场的"剪刀差"现象日渐明显,即市场占有率高的畅销期刊纷纷"扩容",而且发行量越大,则刊期越短,页码越多;而那些读者面较窄,发行量维持低档水平的期刊,一般都刊期较长,页码较少。那些只会看行业和主管"脸色"的期刊,则依旧循着故有的节奏,小作坊式地操办着刊物。应当看到,以缩短刊期为标志的市场化期刊正掀起一股改名、改版和改刊的热浪,这表明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