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敏 《教育艺术》2005,(4):43-44
考场作文是对学生材料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关于前者,相信每个考生都是有备而来,“胸中自有雄兵百万”,那么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这就要求作文时要有匠心独运的构思,也就是要求考生写作时能具备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成语的积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写作界出现了一种非构思写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写作理论中“素材积累——构思酝酿——写作传达阶段”“或‘构思’——传达”的过程,是不真实的,是很做作的。同样,中国当代的几代写作家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个构思主义写作学的‘假想’,也是不真实的,也是缺乏实践依据的”;…“文章的立意、材料、语言是自觉化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古人的经验值得重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素养的提高虽然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也并非高不可攀。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认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语文素养的三方面内容。因此归结起来就两个字——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和协作训练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因此,“积累”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点。如何快速积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写作文的关键是两条:有积累,有话说。有积累,指有深厚的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感悟积累;有话说.就是能打开思路,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自如。没有积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必然空话连篇:不会立意,不懂得选材、构思,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必然表意不清,文思混乱。那么。如何才能打开思路.增加积里呢?除了经常关注生活,用心思考生活之外。最有效的途径恐怕要算阅读了。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意思是说在读书方面费力了,在写文章方面就省劲了。写作教学中应当提倡并引领学生从阅读中获取写作智慧。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同学们在作时感叹“没啥可写”,作后感叹“写不好作”。这两种感叹引发出两个问题,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对材料的感悟。没有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俗话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讲的就是积累。没有感悟的积累,就像断流的河床,无叶的乔木,枯涩单调,缺少生机。怎样积累和感悟呢?  相似文献   

8.
石玉国 《教师》2010,(2):91-91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慨:每次作文课,台下总是怨声四起,学生厌烦作文,害怕作文,可谓谈“文”色变。其实,这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注重语言素材积累。要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就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是写作准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了语言材料,就能根据构思完美、巧妙、生动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那么语言材料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9.
本期话题:“积累”杂议。从《老子》,我们可以看到较早的积累意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积累”,《现代汉语词典》说,(事物)逐渐聚集;《辞海》说,聚集增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逐渐聚集。都取渐进“聚集”义。但就语文“积累”而言,就有一个什么是语文的“聚集”、  相似文献   

10.
现在对于作文教学,学校大多重视,但很多人急功近利,片面地强调“写法”“技巧”“模仿”甚至“套作”之类的东西,而忽视了作文重要的基本功——材料的积累。本文就作文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台试行以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语文教师开始实践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一些教师仅仅热衷于一些所谓的活泼教学形式,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大量接触语言材料并化为己有,在学习上重感受、领悟和积累。要实现“根本任务”,就必须注重三种积累。一、语言积累学习语言要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只有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头脑中有个语言库,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才…  相似文献   

12.
例说作文写作中的就地取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教师都在教导学生,写作必须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多积累,工勤于积累,要善于积累,要勇于积累。可事实是,学生们每当写作文时,多数同学还是抓耳挠腮,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的。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四条还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现实和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都为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苟子也论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囚此,语言学习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无论促使学生感悟还是语感的生成都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与前提,须知“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嘛!  相似文献   

14.
平时阅渎课时,不少同学仅仅把它视作分析鉴赏的“例子”,并没有主动从中学习写作技巧的意识。其实,质兼美的课中蕴藏着巨大的写作能量。只要善于汲取,勤于积累,巧于释放,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中,积累这一环节尤为关键。那么我们该怎样积累呢?主要途径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构筑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与方法。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教给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让头脑进入风暴,让风暴改变头脑。”这句话是财经类访谈节目《头脑风暴》的开场语。“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把全体成员组织在一起,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它常常用在需要大量的构思、创意的行业中。将头脑风暴引入到语文课堂,同样能起到开拓思维、开...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占有了材料,心中好像有许多话要说,却陷入一种想说但却写不出来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丰富的语言和厚重的生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从积累语言、积累生活开始,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和积累习惯,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和生活宝典,这样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呢?目前它已成为人们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内容。在此,笔者谈谈教学中对“语文积累”理解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 ,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 ,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 ?在我校承担的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 ,我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开展多种形…  相似文献   

20.
[作者审题构思]我写这篇对诗的文学评论缘于我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让人读懂,让人感受到美就须营造出一种意蕴来。于是整篇文章就以“意境氛围”来展开。构思首先提出诗的创作“根源”。这个“根源”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同时也是赏析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再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得出了三个层次的解读方式:一是从诗歌韵律节奏的和谐出发,韵色律节是形成诗语言氛围最根本的元素;二是从作者的心理图式出发,从美学上进一步解读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共同心绪,由语言氛围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栖息;三是从诗人的哲学蕴含对生命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