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我国古代,“婿”可以用作称呼“女夫之称”、女儿的丈夫、妇女的丈夫等表示姻亲关系的称谓词。文章具体分析了汉语方言中表示“姑夫”、“姨夫”、“姐夫”“女婿”、“妹夫”这五种姻亲关系的称谓词,其中,表示“姑夫”和“姨夫”这两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内部差异最大,文章归纳为六种形式;其他三种内部较一致。在分析中还发现,“夫”有逐渐取代“婿”地位的趋势。汉语方言称呼长辈或平辈中长于自己的姻亲多为“夫”,如“姑夫”、“姨夫”、“姐夫”;“婿”只是用来称呼晚辈或平辈中小于自己的,如“女婿”、“妹婿”等,而“妹婿”一词也逐渐为“妹夫”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黄强 《现代语文》2004,(2):44-44
在现代汉语里,“舅”,指母之兄弟;“姑”.指父之姊(zi)妹。“舅”和“姑”的这一释义,在古代汉语里也存在。但在古代,“舅”和“姑”还有其他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舅姑,是表示人际氏族血缘关系的一组亲属称谓概念。这组称谓概念,作为语言文字词汇,表达一定的内涵,同社会思想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组称谓概念,在今天来说,很好理解,舅指对母亲兄弟的称谓,姑指对父亲姊妹的称谓。然而,这组称谓概念,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的?其在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长河之中,其内涵外延古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因此,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了解和掌握其产生、发展、演变的统绪,排除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的障碍,有必要对其作一番考(西敫)诠释的工作。 ’  相似文献   

4.
《仪礼·士昏礼》妇馈舅姑仪节中的若干问题,前人争论不休。或不明舅姑共席,比如黄以周《礼书通故》;或不明舅姑异俎,比如盛世佐《仪礼集编》;或不明“易酱”当更换舅之馔肴,比如敖继公《仪礼集说》;或不明“始饭之错”深意,比如俞樾《群经平议》。今以《仪礼·士昏礼》经注疏为依据,疏通考核历代学者观点,详加折衷,可得礼意。  相似文献   

5.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6.
“姑舅”是河湟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称谓,其义项主要包括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称和年龄相仿者之间的互称两种。河湟“姑舅”称谓是古代“舅姑”、“姑舅”、“姑”、“舅”等称谓的现代遗留,后来在拟亲属称谓制度的现实实践中,“姑舅”称谓的指称范围不断延展、扩大。  相似文献   

7.
卫人嫁子     
卫人嫁其子~①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②,常也;其成居,幸也~③。”其子因私积聚,其姑~④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⑤者倍其所以嫁~⑥。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子:这里指女儿。②出:指休弃,被婆家逐回娘家。④成:犹终也。幸:指侥幸。④姑: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⑤反:向返,被赶回来。⑥嫁:指嫁妆。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附增选《雨过山村》原诗四句是:“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课本中对“妇姑”一词的注释是:“[妇姑]婆媳.妇,这里指儿媳.姑,婆婆.”我觉得“妇姑”作“婆媳”解释远不如作“姑嫂”解释合理.  相似文献   

9.
谈女书中的亲属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书亲属称谓系统的基础已是比较成熟规整的父系宗族体制。其特点在于不用“侄”字,而代之以“孙”字:“女甥”(即外甥)所指范围宽泛,包括姊妹、姑、姨舅、女儿四系;妻室娘家亲属称谓较特殊,与夫方兄弟相对应。同时,这个称谓系统中的一些词语,颇具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守财奴》选自《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自入选教材以来,不论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少不了它,可以说是传统篇目了。我教授它已有三遍了,每次都觉着文中“父亲”这个称呼有点别扭,但每年教材还是这么写,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父亲”这个称呼是不得体呢?还是另有深意?“父亲”这个词,表明的只是血缘关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亲。”它是书面语,按照惯例是不能用于欧也妮称呼她父亲的口语中的。前几天,读李梵的《词语春秋》,其中有一篇《人前人后不相同——亲属称谓的面称与背称》,就把“父亲”、“母亲”…  相似文献   

11.
精灵挑战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时候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其中对他人的各种尊称尤为突出。称呼帝王为殿下,称呼有身份的人叫“公”,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对别人的母亲称令堂,儿子称令郎,女儿称千金。那么,昆仲是指()。  相似文献   

12.
一产翁习俗,就是母亲生孩子,父亲坐月子。妇女在分娩以后,自己不坐月子,往往活动如常,而由丈夫坐床卧褥,好象孩子是他刚生下的一样。这一有趣的民俗,曾在我国和世界上不少民族中流行过。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引房千里《异物志》:“獠(这是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应作僚,据考即今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地区的仡佬族之先人),妇生子即出,夫惫卧,如乳妇,不谨其妻则病,谨乃无苦。”《太平广记》卷四八三引蔚迟枢《南楚新闻》:“南方有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稍不卫护,其孕妇疾皆生焉。其妻亦无所苦,炊爨樵苏自若。……越族(据考这里  相似文献   

13.
一、皇室贵戚驸马原是官名,汉武帝时置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秩二千石。魏晋以后,帝婿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白居易《送兖州崔大夫驸马赴镇》: “戚里夸为贤驸马,儒家认作好诗人。”脔婿古称皇帝的女婿。后以称科举榜  相似文献   

14.
唐弢先生《同志的信任》一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接受方志敏同志的重托,冒着生命危险珍藏和转递方志敏所写文稿的经过,表现了鲁迅是共产党人“能以生命相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辞海》上,“同志”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一、指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的人。二、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成员相互间的称谓。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呼。《同志的信任》一文中的“同志”显然是指《辞海》中所列第二条释义。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一般都称鲁迅为“周先生”或“大先生”(因鲁迅在周氏三兄弟中排行老大),表示尊敬和客气。那么,革命进步文艺人士最早是在何时称鲁迅为“同志”的呢?鲁迅对中共领导与成员又是怎样称呼的呢?  相似文献   

15.
叶静 《教育文汇》2012,(2):54-54
《目送》是一部“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的书”。龙应台以前的作品大多笔锋凌厉,有人称这本书为她的“温婉书”——因为是写给她的儿子华安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絮语,故而温婉,当然也深沉并绵密。  相似文献   

16.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18.
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认为苏轼的词是天下极工之词,但不是本色;并且指出当代词手首推秦观和黄庭坚,他们的创作成就连“唐诸人”也比不上。那么什么是词的“本色”呢?《中国词学大辞典》说:“本色,此指本行,从词体特征来说,又指协律而歌的音乐性。”该《辞典》紧接着引用陈师道的这訇话一指m.“昕谮‘韭太囱.’一括煎姑词‘名不谐音徨’.苴宣煎姑诵睥害徨一枷十五f№谱竹词椎#韭不能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少年读者》2008,(5):I0007-I0008
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词“令尊”: 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