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Ph.D、Ed.L.D项目后发现: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跨学科配置师资、跨学科设置和修读课程等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卓越的学术领袖,促成学科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根本宗旨;问题导向性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特征.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对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尚处于“探寻期”的我国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呼唤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初步成果对于推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发展高层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是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补充模式 ,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新体制 ,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大量科技与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催生跨学科产生、推动跨学科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以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对如何通过培养跨学科人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予以了探讨。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有:个体化设计项目、跨学科学位项目、跨学科经验补充项目和非学位跨学科项目四种类型。虽然它们的组织规范程度略有差异,但都以项目或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应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项目发展说明:在单一学科仍居高校统治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建立新的机构或以项目制来推动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比调整现有的学术组织、学术人员更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4.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历史学硕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重,重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在考核与评价上,要改革单一的试卷考试和以课程论文定课程学习分数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人才的主要渠道。构建科学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合理定位,从培养目标、招生、教学组织与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创新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不仅是解决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复杂问题的迫切需要,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需求。如何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何打造优秀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平台,成为学界内外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对加拿大跨学科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的分析和借鉴,从政策支持、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等方面,指出当前国内高校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与困惑,并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研究生教育提供创新性复合型拔尖人才。广大理工科院校不具备学科优势的经管类专业,需要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方式,实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探索这种跨学科培养模式,课题组对全国理工科院校的经管类研究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实行跨学科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培养模式中跨学科课程的内容、培养方式、选择标准以及导师制为被调查者最关心的要素;跨学科培养方式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真正科学的理工科院校经管类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需要反复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8.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模式中的高层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发展。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培养平台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与科研化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规范化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陈放 《世界教育信息》2013,(17):32-34,54
美国哈佛大学作为一所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世界各国高校争相效仿的榜样。文章对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不仅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提出研究生教育应大力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从各个环节上进行调整与改革。同时指出在当前推进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观念和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美国教育改革的解制派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机构——新教育研究生院。新教育研究生院的教师培养项目体现了美国教师培养的新路径。通过比较分析八个新教育研究生院教师培养项目的实施路径,发现这些项目在培养目标、招生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又各具特色。整体而言,美国新教育研究生院的教师培养项目使教师培养独立于大学场域,解决了教师培养供需脱节的问题;致力于为薄弱的公立学校培养师资,回应了现实诉求;驻校实习与课程教学同步设置,体现了临床实践取向;注重探究式教学与项目式学习,实现了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基于证据展开实践教学,秉持了循证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现代经济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问题,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现。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具有形相的专业,应该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己任,然而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内在张力不足带来的学科价值困境,使该专业的形相与价值相分离,有形相却无实质的研究生培养是教育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知识生产模式和以高深知识生产与应用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密切联系。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为分析视角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变革,由此发现知识生产模式1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研究者为核心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制度化学科为中心,培养主体仅限于大学内部,学术共同体决定培养质量标准。知识生产模式由模式1向模式2的转变引发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生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属性,培养过程中跨学科特点突出,多部门协同培养研究生,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培养质量标准。知识生产模式3的出现再次引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生培养目标走向多元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渗透超学科教育理念;不同培养主体间注重合作与交流;公民社会参与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厦门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步骤或环节设置基本一致,都包括对培养目标、修业年限、课程教学、实践实习、学业考核、学位论文等的规定.美国保障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根本的策略,比如跨学科的辅修计划、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兼具勤工助学性质的助教与助研制度、严格的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强大的政策执行力度等对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提高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从本质上来讲,是跨"教育学"与"工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应确立融"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和"研究性"于一体的培养目标;制定凸显"跨学科"及"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的招生制度;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为核心课程类型,凸显"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多学科来源的、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理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愈加显现。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因而其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十分迫切。为此,教育部自2007年起启动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下简称"高水平公派项目")。该项目培养目标明确,选派原则严格,其派遣人数和资助力度均是我国开展公派研究生工作以来最大的一次,已经成为国家推进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17.
根据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划分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的五个维度阐述相应的培养途径,包括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学习社群、建设跨学科研究团队、完善跨学科导师组制和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等。研究发现:IGERT项目是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围绕有潜力的跨学科研究生组织师资和其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跨学科身份认同。这为我国高校在强调“双一流”学科群建设的背景下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初论一流大学与研究生院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回顾了我国研究生教育20 年的发展史,认为研究生院的建立,为培养高层创新型人才、创建一流大学起了奠基石的作用。通过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得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建立一流大学的核心。因此,加强研究生院的建设,完善研究生院的功能对创建一流大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认为教育属性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为本是研究生教育价值的本质要求。指出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了培养环节虚置、教育属性削弱、考核评价机制错位等偏离育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现象。提出为肩负起新时代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根本使命,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建立健全育人为本的资源配置机制、制度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要了解中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了解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通过以西华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主要参考样本,从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学位审核等方面对中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在对比分析中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建议改革现有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修订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和过程监管,完善考核和淘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