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沈文钦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3):92-104,125,126
通识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古罗马的博雅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博雅教育概念转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教育概念和通识教育概念。在实现这一转型之后,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美国重新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二战"后,通识教育被视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工具而得到重视,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向德国和日本扩散。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回应知识社会对跨学科人才和通识性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模式在中国和欧洲各国进行了第二次扩散。未来全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通识性将进一步凸显,但以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复制美国的模式,而应该是在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应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目前“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概念上的模糊,以及相应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解上的混乱,论文从课程社会学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法,横向比较了美国大学和我国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比重,指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数理自然科学的绝对重要地位,而且这种地位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有追求知识整体性的考虑;“通识”之“通”和“博雅”之“博”,即是基于知识整体性而论。同时,论文通过对中、美两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具体比较,对我国目前“博雅教育”中的“精英”意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二战”后,作为西方教育一项重要传统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或自由教育)先后被引入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领域。在亚洲,日本于1948年在高等教育中引进通识教育课程称为教养课程;我国台湾地区各大学于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新加坡于1999年夏为部分本科生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尽管通识教育的价值在19世纪中后期科学教育兴起以后不断受到质疑,但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大学重新认识到通识教育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既是教育理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上寻求新的突破,以期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专结合”作为众多课程模式的一种,近年来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关注。“通专结合”有利于改进忽略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人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终身学习及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就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的问题,引入通专结合的概念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为例,分析在实践教育中实现通专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如何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实际操作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廓清了美国通识教育近一个世纪来从通专并存到通专平衡,再到通专融合的演变进程。其次,分析了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特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对通识教育价值理念进行再塑造;跨越学科、兼容并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再融合;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整。最后,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给出美国通识教育的启示: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张光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新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他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的工程师、要密切工科院校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应采取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等重要工程教育思想。他的工程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分别解读"通专"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从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博雅育人与专业育人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实践博弈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亟须从深化、优化、细化、强化四个层面予以加强,力促"通专"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日本通识教育历经了三个阶段:早期是形塑精英人格的教养教育,二战后导入美国理念而改制成为培养公民的一般教育,20世纪末至今,复归培养创新人才综合胜任力的新教养教育。伴随通识教育的内涵演变,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发生两次转向,从通专分轨到通专并行,再到通专融合。转向的动因是社会结构性变动导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高等教育人才定位调整。日本通识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通专融合的实质是改造传统通识,构建专业教育所需的通识,以“作为专业基础的通识、提升跨界智慧的分段通识、全面整合专业教育的通识”三种类型推动通专融合。但指涉人格与精神的教养遗产,是通识教育保留的独立域。  相似文献   

10.
语言课程应该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的核心通识教育课程。语言的工具性及融生理、物理、心理、社会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本质特征,使得语言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课程具备了"通"与"专"和谐统一的特点。与基础教育相比较,知识性、学术性、师范性应贯穿于整个高等师范院校语言通识课程体系的始终。高等师范院校应以此为出发点,拟定语言通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教材建设与教师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1.
孙华 《江苏高教》2015,(2):12-16
与影响深远的美国式通识教育模式截然不同,欧洲大学秉承其传统的人文主义理念,融合理性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哲学观,并接受了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修正,发展成独特的"通识教育欧洲模式"。欧洲大学通识教育模式形成历经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等环节,到20世纪后期最终定型。欧洲大学否认美国大学共同课程的有效性,坚持把通识教育课程整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中,不设置专门的通识课程和独立的通识教育环节,而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着通识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通识教育开始出现在大学教学改革中,主要目标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上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该类院校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除了培养符合专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外,还要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两者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使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成为可能并取得了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通识教育认识模糊,课程建设缓慢,学生兴趣不浓,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因此,加强通识教育内涵认识;改革通识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立通识教育教学监控机制等,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推行通识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入通识教育,历经了矛盾萌发、质量改善和通专结合这三个改革阶段.1991年后,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理念上分庭抗礼、课程上割席分坐、体制上分门别户的问题,发布了一系列咨询报告,积极倡导通专结合.具体包括:其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重塑大学理念,搭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通之桥梁...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新时代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针对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历史变迁、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进行理论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大致经历了从开设文化素质课程、推进通识教育实施到建立通识教育平台、完善通识教育体系以及凸显通识教育特色、创新通识教育理念等几个历程。当前民族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存在顶层规划设计不足、主体认知存在差异、各级目标阐释不清、课程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从落实通专结合理念、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主体认知共识,厘清通识教育目标、形成三级目标体系,构建协同课程体系、打造特色核心课程等方面给出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与大学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博雅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身处人文与自然世界中的个人自觉与自主。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教育蕴含在通识教育之中。无论是培育博雅人才还是专业人才,通识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被译成“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有人也称之为通才教育,在香港有人称之为博雅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从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人教育,发展到近代英国贵族的自由教育,再到二战后美国普遍实行的现代通识教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甚至我国的港台等地已经颇为流行,但在国内却刚刚兴起。一、通识教育的理念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由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提出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1)…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回应社会诉求是提高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社会对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是通过利益相关者代言的。本研究对20位中外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调查。研究结果解释了利益相关者对课程的评价与期望,揭示了社会对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点。从工程观、人才观和课程观三个层面讨论研究结果,并针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改革,提出更新课程理念、重建课程目标和优化课程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课程较少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如果课程蜕变为训练"机器人"的工具,教育将丧失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应对照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意义,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性质。高职教育也应树立通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宜采用通专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转型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步认可,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选择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方式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然而,这种以法学专业为基础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却并不能消除现阶段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双轨制过程中的隔阂。因此,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在传统的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践,以专业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实现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渗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代需求、"通""专"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