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指明了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注重学生发展,超越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对高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功能做了清晰的定位:“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和课程资源,对教育部颁发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理念。新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就新教材特点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物理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注重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具体生活生产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赵凤池 《中学理科》2006,(12):36-36
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和课程资源,对教育部颁发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理念.新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不仅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就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师角色韵转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在全国实验区的推广和实施,高中阶段也必然要面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教学矛盾以及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衔接问题。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等理念,物理教师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提出"学习材料"生活化,让物理贴近生活、"学堂过程"生活化,让物理走进生活,让物理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生活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是 :“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 ,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 ,逐步树立世界观”;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方法 ,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 ,在实践中有依靠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  相似文献   

8.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物理教材体现了两条编写原则:一是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二是科学探究灵活地贯穿始终。“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已成为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已成为物理新课程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为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把物理知识融入个体的经验,致力于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样体现呢?一、努力实现数学认知过程的情感化.在课堂教学中尽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教育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另外,在<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这就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实施。在推进科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向前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逐渐产生并显露出来,如科学方法的教育功能有哪些、高中物理科学方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为此,中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即物理知识与现代社会生活水乳交融。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类试题。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维度又由"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等认知水平依次递增的行为动词来要求.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对这些行为动词的"度"做出更详细的规定.如"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这一课程宗旨,涉及具体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评价问题.本文以实现课程总目标为指导原则,探究"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21,18(3):89-99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为目标。科学课程从内容、大概念和课程能力三个维度联系科学知识、原理与实践,从幼儿园到12年级不断发展学生对"科学故事"的理解以及"提问与预测""计划与实施""处理与分析数据和信息""评价""应用与创新"和"交流"六个方面的探究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学课程可基于"认知实践理解"模型进行设计,并以科学课程能力为指导进行学生评价。整体上看,科学课程改革特征在于:(1)课程注重基于科学概念的学习,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2)科学课程能力融合核心能力,指导学生评价;(3)教学环境灵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敢于创造的能力.下面举几个具体问题说明.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77):109-110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道德的行为与意识养成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而初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最佳阶段,且此时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课前预习""合理导入""适时辩论""巧用多媒体""注重实际"五个方面展开,主要讨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以"教"为中心,不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等现象。新课改提倡探究教学,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实例,拟从"利用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设计任务,引导学生探究""适时点拨,导正方向"等方面实施探究式教学,引领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既能加强直观教学又能优化探究过程,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