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国民党中政会,全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或政治会议,是国民党实行"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所谓"训政时期"的独裁机构.中政会最早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孙中山提议设立的,当时的目的是以此辅助确定政治方针.1924年7月11日在广州召开中政会第一次会议,孙中山任主席,鲍罗廷为高等顾问,委员均由孙中山指派.其权限主要是:(一)关于党务,对中央执  相似文献   

2.
中央政治会议,有时亦称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简称“中政会”,是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政治指导机构。它经历了国民党统治的所谓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只是在国民党宣布训政开始后十年间(1928年——1937年),中政会的地位、职权和组织机构有了定制,演变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重要工具。本文试就这一阶段内中政会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分析,以就教于史界同行。  相似文献   

3.
中政会是国民党中央设立的一特殊政治机构,在国民党统治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训政时期,它作为国民党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和党政间的"惟一"连锁与枢纽,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国民党对训政大权的垄断和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控制,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以党治国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一时期是中政会形态最完备、组织最健全、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时期,也是中政会实质体现最明显的时期,是中政会的辉煌和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4.
训政时期中政会作为国民党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和党政间的"惟一"连锁与枢纽,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国民党对训政大权的垄断和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控制,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以党治国的重要工具。训政时期也是中政会形态最完备、组织最健全、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建立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根据孙中山“党治”的主张,国家的立法权由国民党中央掌握。1925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议,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设立政治委员会,政治方针由政治委员会决定,以政府名义执行。政治委员会亦称中政会议。国共合作以后,国民党组织迅猛发展,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时,决定在全国各重要地区经中常会核准设立政治分会,即政治委员会分会,“其权限由政治委员会规定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又称中央政治会议,简称“中政会”,创建于1924年。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设的政策决策机构和最高政治指导机关,又是党政联系的枢纽。本文就各个时期中政会的组织、职权及性质等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民党大陆时期党治的全面考察,可以认为大陆时期国民党党治是政党政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国民党中政会制,地方自制、地方与中央均权制的自然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实行“党内联合”为其主要形式的。应该不应该采取“党内联合”形式?从这一形式的提出和实践过程中,共产党内就始终存在争论与分歧;大革命失败后的检讨,对这一形式的作用评价更是大相径庭。陈独秀在一九二九年写的《告全党同志书》和《我们的政治意见》中,指责这一形式“完全抛弃了马列主义的遗教”,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共“加入国民党和长期留在国民党的结果”。历史的车轮已  相似文献   

9.
黄日葵传略     
黄日葵,五四运动时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任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央青年部秘书,北伐战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的领导机关革命委员会工作,任宣传委员会委员,起义失败后到上海,一九三○年冬不幸在上海病逝.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运动更科学的称谓应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是指首次国共合作革命联合战线共同掀起的国民革命斗争,即1924—1927年的革命。这次革命运动在1927年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形成高潮时,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最后归于失败。关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总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亲历过首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全过程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认为,其主要教训是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他指出:“在一九二七年北伐战争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党领导机关的投降主义分子…  相似文献   

11.
曲延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1):13-16,20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民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国民革命中国共两党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国民革命还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但同时应当看到,国民革命后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让步一般被称为"陈独秀第一次大让步",是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体现。但是现在通过档案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让步政策来自共产国际,陈独秀和中共中央被迫接受,由中共中央执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当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大让步政策主要是由共产国际制定的,再加上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的政治环境下,主要责任在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但并不意味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革命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特的历史时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从总体上已转变为反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此终结.  相似文献   

14.
中共八大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和经济改革的方针,通过了把中国变为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纲领。八大路线是正确的,可惜,这条路线没能贯彻始终。八大路线是在历史突变的形势下仓促形成的,使全党对这一正确路线缺乏深刻的认识,这是八大路线中断的重要因素;最高领导层对八大路线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没有形成共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这是八大路线中断的推动因素;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央对形势产生错误估计,这是八大路线中断的直接原因;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成员的知识结构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不完全相适应,这是八大路线中断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训政前期,国民党用党法规定中国是一党制度。所以,这个时期的治国方式是名副其实的直接党治。从形式上看,党和国分别有一套组织系统,它们通过中政会来联系和沟通。从实际运作来看,由于党与国舍为一体,党政之间还有其他的附属联系管道。它们是中执会、中常会和中监会。  相似文献   

16.
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的豫鄂陕根据地,是全面内战爆发后,撤至豫陕边的中原军区部队开辟建立的。在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下,根据地部队以顽强的斗志和内外线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不仅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华北诸解放区的大举进攻,而且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二次"清剿"计划,胜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并顺利实施转移,在中共中央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整体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是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变迁的重要阶段。抗日战争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斗争实践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具体化提供了现实土壤,全党理论素养的提高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思想氛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权威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的相对弱化为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独立空间。  相似文献   

18.
扎西会议有关问题新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扎西会议在中共党史、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扎西会议涉及的“鸡鸣三省”地域和博古交权、通过《道义会议决议》时间、地点的研究表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是1935年2月5日在云南省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进行;《道义会议决议》是1935年2月8日在威信县大河滩庄子上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军事科学院绘制的《党中央、军委纵队进入扎西地区路线及宿营时间示意图》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19.
中东路涉及中苏两国民族利益,在中东路事件的宣传上,陈独秀支持中共中央"拥护苏联"的口号,但认为还必须加上"反对国民党政府误国政策".陈独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宣传方针,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富于策略,它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是正确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方针,忽视了民族利益,缺乏群众观念,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20.
192 7年 6月中共湖州地方党组织诞生后 ,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组织发动工农参加土地革命 ,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起了一定的领导作用。抗日战争时期 ,湖州地区党组织较为健全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积极领导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组建抗日武装 ,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逆流 ,协同新四军对敌作战 ,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为湖州的抗日战争胜利和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 ,党的组织严重破坏 ,但分散的各地基层党组织 ,在中共吴嘉工委的指导帮助下 ,策反国民党地方武装 ,宣传党的政策 ,护厂护矿护校 ,迎接解放 ,做了大量工作 ,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