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哲学基础、思想倾向及艺术表现对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起着促动作用 ,现实主义文学在继承我国民族文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也大量吸收外国文艺中 (包括过去和现在 )一切有进步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风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这从胡风所认同的文化断面的价值观来观照,可以发现,胡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三大文化支点分别是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由“人的解放”导向“社会的解放”的认同和“主观战斗精神”高扬。由此决定了胡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谓异质文化基因,即异于拉美文化的它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基因,包括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文学、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东方文学的基因。马尔克斯吸收并同化了诸种异质文化基因,将其熔入“拉丁美洲意识”之中,创造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百年孤独》——这是拿来主义的果实。  相似文献   

4.
茅盾与老舍同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但二者在文化观上却迥然有别,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在对待新旧文化反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作家代表作品的分析,关照其深层文化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地域文化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地域文化这一中介环节而起作用的。古皖文化、古楚文化、桐城文化杂糅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在张恨水身上有一定的体现,渗透于某些作品中,形成了独特地域文化色彩的人格气质、家国情怀、佛道意识以及浓厚的风俗景观。  相似文献   

6.
一种后现代:语言寓言--兼论东西的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是三种重要的文学形态。现实主义关注的是人的社会状态,表现社会的共同性;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状态,表现人的共同性;后现代关注的是人的文化状态,表现文化的差异性。陌生化的语言既是后现代文学的形式,也是后现代文学的内涵,东西的小说由于具有对后现代精神深刻独特的理解而被认为是后现代时代的语言寓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革”之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先后成为新时期文学主潮,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比较而言,现实主义主要承担了文学的启蒙意识,现代主义则致力于审美形式建构。90年代之后,在市场意识形态的笼罩下,新时期文学迅速走向文化,呈现出无主潮的多元共性格局。  相似文献   

9.
文艺创作路径的抉择问题是毛泽东与鲁迅文化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这个问题,集中探讨了毛泽东与鲁讯的理论论观点和基本看法,指出他们在文学的源泉、文学的普及和提高、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观念上存在着许多相似甚至是一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对“真实”的不同认知,体现着二者对文学本质属性和涵义的不同诠释。由此形成的20世纪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立与交融,反映着20世纪独特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既具有社会批判的强度,又具有文化批判的深度,这种文化批判中蕴含了20世纪文学的现代文化基因。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文化内质上具有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主我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风格独特、体裁各异的不朽名作。夏目漱石早年受东方正统文化濡染,汉学造诣颇深。经过长期的探索、磨练、形成了他关切人生,挟击社会恶习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他又是最早留学英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精通英语学,西方文化素养颇深,是位属于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和丰富科学知识的作家,典型的靠东、西方腿走路的近代知识分子。他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理想,探究人该如何生活,不懈地追求高层次的伦理性,并把它作为文学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对欧美文学思潮的借鉴是积极的、主动地吸纲,“有意味地模仿”。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权力话语欲望,使西方文学中作为主体的个性意识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被民族意识所遮蔽,现实主义成为主要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是现当代小说现实主义主潮中的一种变奏,它的消长起伏隐喻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欧美文学思潮渗入的阶段性特征,展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放语境中的自我丰富与文化断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皆参与了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维观念及文化心理的塑造,使之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取向,从而使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位当代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和艾萨克·辛格文本创作手法的对比和探讨,从心理现实主义的侧面展现犹太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犹太文化同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造就出的犹太文学中特定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而阐释犹太文学潜在的心理现实主义特点和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军 《考试周刊》2010,(45):13-14
唐代诗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作家。他的诗歌从不同角度迅捷、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极具深刻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启蒙叙事的现实主义逐渐被消除了深度模式的现实主义所替代.多元的现实主义文体观念造就了多元化的现实主义文体形式.启蒙意向的塑造、奇异现实的追索、文化意蕴的流露、抒情韵味的打造与寓言内涵的生成,构造了新世纪不同形态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文体分化的政治图景.只有凸显21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文体政治学图景,将不同形态的现实主义与不同的阐释方案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把握新世纪文学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主流意识始终居其要位。作为主流意识的现实主义文学,是在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州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大理论的渊源流变与整合中,构筑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崔杰 《现代语文》2008,(4):50-51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的文学观念之一,茅盾和老舍是二十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各自成长过程和文学历程的不同,二人的文学观的侧重点不同.茅盾侧重于客观现实主义的社会剖析, 老舍倾向于"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