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片段(一)阅读教学《愚公移山》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相似文献   

2.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这是教完《愚公移山》之后一位学生提出的,他说,既然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对于教师来说,回答这一类突发的问题应该说并无多大的困难。既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这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它是虚构的;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具体事件,我们可以用“搬家”的办法来解决,但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3.
愚公真愚     
在《列子》中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塑造了愚公这位“年且九十”却要“毕力平险”的倔老头形象,为的是表现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决心。于是后人对愚公百般敬仰,为他的精神折服不已,纷纷感慨“愚公一点都不愚”。难道愚公真的不愚吗?我却说愚公很愚。愚公要移山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他也是想为子孙后代考虑,使他的儿孙出入不致翻山越岭,可不知他有没有想过挖山要花费他子孙数代人无限的精力,一年才能够往返一次,难道他希望他的儿孙们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挖山上吗?忙忙碌碌一辈子,没什么作为,没多少回报,却整天…  相似文献   

4.
某日,教授课文《愚公移山》,我原打算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用书》所解释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不待板书完毕,学生已有异议:"什么?改造自然?愚公是在破坏环境!"  相似文献   

5.
学习《愚公移山》一,落脚点应该是体会愚公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从而认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主题。应该说“愚公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仅局限于此,则愚公就极有可能给学生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干形象。其实,愚公还是  相似文献   

6.
命题设计应该象桥那样,对于站在“岸”边的学生具有吸引的魅力。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命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长期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但对愚公精神的评价,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而去其智,不尽合理;形式上学愚公吃了苦头,是由于不听智叟的意见;要做智叟化了的新愚公。请你重读列子的《愚公移山》,自己命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命题设计有开掘、生发的内涵,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启迪思维驰  相似文献   

7.
李华同学问:“《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壮举令人敬佩,可私下里有人说,愚公其实很愚,他干吗移山而不搬家?这不更省力吗?对此,老师您是怎样看的呢?”关于这一问题,即愚公不应移山而应搬家,看起来似乎是能根据实际情况而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似乎是“实事求是”,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来教育人们应该怎么做。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其移山壮举的成功,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人要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要有信心和坚强毅力,相信人能战胜一切困难。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愚公精神”。愚公的远大抱负体现在“年且九十”却仍要去“叩石垦壤”以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美好未来,很显然移山不  相似文献   

8.
前些天笔观摩了两节《愚公移山》的示范课,许多学生质疑愚公移山的必要性,追问愚公为何不以搬家来替换这种耗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移山行动。两位老师均将答案归因于作利用神话寓言的虚构来突显愚公精神。这种讲法没错,但仅仅解释了章形式因的问题,而淡忘了愚公移山深层的社会原因。我倒认为愚公宁可选择移山也不搬家迁移这一行动是由我国农民固有的一种历史化心理——安土重迁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前些天笔者在观摩两堂《愚公移山》示范课中,均看到许多学生质疑愚公移山的必要性,都在追问愚公为何不以搬家来替换这种耗损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移山行动。两位老师均将答案归因于作者利用神话寓言可以虚构的特点来突显愚公精神。这种讲法没错,但不全面,缺乏社会深刻性,因为两位老师淡忘了愚公移山深层的社会原因。我认为愚公宁可选择移山也不搬家迁移这一行动是由华夏古代农民固有的一种历史文化心理——安土重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笔者听的两堂网络阅读课的教学片段:案例一:网络阅读《愚公移山》。上课之前,教师用电子公告板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章先写太行、王屋两山的幅员面积、高度和朝向同下文有什么关系?”“写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哪些情节?”“从智叟同愚公的对话中怎样判断‘智’与‘愚’?”“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学校管理与教研尹建芳《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相似文献   

12.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展现了愚公不怕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这一艺术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现在学习此文,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某日,教授课文《愚公移山》,我原打算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用书》所解释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不待板书完毕,学生已有异议:“什么?改造自然?愚公是在破坏环境!”  相似文献   

14.
对《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要组织好一个讨论,教师必须针对讨论的问题,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先期的预测,如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会有哪些想法、学生会采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讨论能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有效组织和调控讨论,使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老师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让学生讨论愚公与智叟谁更聪明,大部分学生都会受到课文内容和已有观念的影响,认为愚公聪明而智叟愚蠢,即“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相似文献   

16.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节,不怕困难的愚公这一艺术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现在学习此文,仍有现实意义,因此历年来被作为教材教育学生。我们认为把握此文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时应抓住两点:教育学生的情感核心点是学习愚公精神,价值观的核心点是讨论“移山”会带来哪些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语文教师的两堂课,讲的是《愚公移山》。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想说几句话。这里先将师生有关的对话抄录于后: 教师为了要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提出问题:“大家说说,愚公愚不愚?”学生差不多一致回答:“愚!”教师:“愚公的‘愚,表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寓言,尤其近几十年来更为人耳熟能详。对许多人来说,阅读这样的经典最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人定胜天”的思想层面的定位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对人物结论性的评价,已经成为现成的概念包裹在文本周围,于是,教学就容易落入前人的窠臼,赞愚公而批智叟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愚公移山》一文核心落在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上,怎样认识这段对话的内涵,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初中第五册)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而愚公则如上所述,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坚持移山。”对于这段概括,笔者有不同看法,析述如下:(一)《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愚公形象时肯定愚公“有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