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只白鹤》是义务教材第二册的一篇童话 ,讲三只白鹤埋鱼找鱼的故事。板书分两幅。第一幅“埋鱼记标志”,在讲读课文 1、2自然段时逐步引出 ;第二幅“寻鱼找方向”,在讲读课文 3、4自然段时逐步完成。第二幅板书在第一幅板书的基础上变出 ,或遮盖 ,或移动 ,或添写。出现在学生眼前的 ,始终只有一幅板书。这篇课文的教学步骤是 :1.讲读完 1、2自然段 ,第一幅图已完成。师讲述“三只白鹤各自记住了埋鱼的地方。天色晚了 ,太阳下山了 ,三只白鹤也回去休息了。”边讲述边取下“太阳”图片。继续讲述“风伯伯一吹 ,白云就飘呀飘 ,飘到了很远很…  相似文献   

2.
我教《三只白鹤》黄德生一、创设情境,强化审美情趣我在讲解时,边放录音,边利用投影把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埋鱼”一段时,及时投映出《白鹤埋鱼图》:飘浮的白云,翠绿的垂柳,泛着波纹的河水,河边柳树旁三只漂亮的白鹤在埋鱼。这幅画面不仅提供...  相似文献   

3.
《三只白鹤》是义教六年制教材二册中的讲读课文。讲的是三只白鹤在一天中午把吃剩下的一条大鱼埋在地里,留着明天吃,它们各自记住埋鱼地方的标志。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向各自记住的标志飞去找鱼。找鱼的结果怎样呢,课文没有直接  相似文献   

4.
明天与第二天意思差不多,人教版低段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对二者不加区分的情形,如《三只白鹤》:●一天中午,三只白鹤在河里捉到了许多鱼。他们吃得饱饱的,把剩下的一条大鱼埋在地里,留着明天吃。●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三只白鹤都睡醒了。再如《玲玲的画》:●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相似文献   

5.
《三只白鹤》是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第3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三只白鹤在河边把吃剩下的一条大鱼埋在地里,留着明天吃,它们为了记住埋鱼的地方,各自找了一个标志,第二天一早,其中一只白鹤找到了鱼,另外两只白鹤,由于记埋鱼地万的方法不对,没找到鱼。这个寓言故事主要说明:做事要多动脑筋,要符合实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学习  相似文献   

6.
《三只白鹤》教案武汉市教研室柯玉静教学要求一、理解课文内容,弄清哪只白鹤找到了鱼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的原因。使学生懂得做事要多动脑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二、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  相似文献   

7.
《三只白鹤》是一则深受学生喜爱的寓言,讲的是三只白鹤埋鱼、找鱼的故事。课文脉络清晰、语言流畅,结尾还巧设一悬念——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呢?正确回答此问并说出理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突出这一重点,真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呢?我认为,应该从课文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在理清线索,品析词语,领悟寓意上多下功夫,切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初读课文理清线索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能回答出课文讲的是三只白鹤的一件什么事。2.指导学生观察三幅插图,分别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出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画的是三只白鹤在河边埋鱼,第二幅画的是它们在记标志,第三幅画的是它们朝着自己记的标志飞去找鱼。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1.理解第二册《三只白鹤》的九个新词,学会组成这些词的十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哪只白鹤能找到鱼,并懂得其中的原因。教育学生遇事要开动脑子。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三只白鹤各以什么做标志记住埋鱼的  相似文献   

9.
[课例简析]《三只白鹤》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写三只白鹤埋鱼后,用不同方法记住埋鱼的地点,最后判断出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这件事,使学生懂得:做事要多动脑筋,要符合实际,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结尾一段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此文,应指导学生按记叙顺序一步步地理解,水到渠成,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因势利导     
【案例】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三只白鹤》,课堂中出现了一个意外:在初读课文后,教师问:这三只白鹤能不能找到大鱼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然后用“第__只白鹤__,因为__。”来回答。交流时,学生回答第一、二只都不能找到鱼,并讲了找不到鱼的原因,当说到第三只白鹤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说第三只白鹤也找不到鱼,理由是河边有很多柳树。  相似文献   

11.
《三只白鹤》教学重点如何突破浙江纪育华《三只白鹤》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说出理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突破这一重点的途径,主要还是通过朗读和词句的训练。一、朗读感知全文1.朗读中识...  相似文献   

12.
义教六年制教材第二册中的《三只白鹤》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三只白鹤在一天中午埋下一条大鱼后各自找了一个标志记住了埋鱼的地点。第二天一早,三只白鹤都按照自己定的标志去找鱼。找鱼的结果,课文没有直接写出,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教材通过这个富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教育学生做事要多动脑筋,要符合实际,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对,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篇课文语言简炼,寓理于情节之中,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喜欢读,愿意想。教学时,我根据本课的特点以及低年级儿童学习的规律,在理…  相似文献   

13.
因势利导     
【案例】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三只白鹤》,课堂中出现了一个意外:在初读课文后,教师问:这三只白鹤能不能找到大鱼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然后用“第只白鹤,因为。”来回答。交流时,学生回答第一、二只都不能找到鱼,并讲了找不到鱼的原因,当说到第三只白鹤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说第三只白鹤也找不到鱼,理由是河边有很多柳树。教师马上追问:大家说第三只白鹤能不能找到鱼?学生们都表示:找不到。这时教师开始紧张了,因为这和教材的本意不同,也和教师课前的预设不同。于是,教师想方设法要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中来,告诉学生第三只白鹤…  相似文献   

14.
《三只白鹤》是一则富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它主要通过写三只白鹤理鱼、找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根据课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本文可采用如下步骤。  相似文献   

15.
欧录强在《教案检查不能“叫停”》(《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我们坚持了多年的优良传统,因此,教案检查不能“叫停”。笔者以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确切地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写教案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相似文献   

16.
教法一以词句训练为手段 ,突破难点《三只白鹤》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下的鱼?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说出理由 ,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时候 ,主要是凭借课文中的“语言范例”来对学生进行词句和说话训练来完成。当然对词句的理解 ,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或者下个定义就行了 ,而是要化概括为具体 ,变抽象为形象 ,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从而达到理解课文 ,弄清文章寓意的目的。一、揭示课题 ,导入课文小朋友们 ,你们谁见过白鹤?知道它长得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吗?我们的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7.
教给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三只白鹤》教学建议新疆特级教师张岚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义务教育小语教材第二册29课《三只白二人鹤》是一篇讲读课文,在第七单元中是继《要下雨了》和《小壁虎借尾巴》这两课知识性童话之后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课文讲三只白鹤...  相似文献   

18.
演员:第一只白鹤(一)第二只白鹤(二)第三只白鹤(三)太阳(支撑道具)白云(支撑道具)道具:白鹤头饰三副太阳(1.5米长小竿上安直径25厘米红色圆纸片,饰太阳演员支撑.)白云(1.5米长小竿上安白云朵纸片,饰白云演员支撑.)柳树(白纸画树干、柳枝叶钉黑板上方.)大鱼(30厘米硬纸片制模型.)(演出开始,老师旁白.)  相似文献   

19.
连州教案是清末广东爆发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案,由于其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历时一年多才得以解决。刘国强和陈慧二先生在合写的《连州教案述论》一文中对此作了一个大概勾勒,但在教案起因的分析上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欢迎邮购     
人教版高三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