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久和  徐彩娣 《科技通报》2006,22(5):714-718
目前,中国湿地资源受到了广泛的、较为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城市边缘湿地,由于本身存在系统的生态脆弱性,加上受城市化、工业化影响,几乎消失殆尽。本文通过剖析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探讨了城市边缘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科协论坛》2012,(12):F0004-F0004
中国湿地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南部,占地面积20200平方米,于2009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是我国唯一一座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兴建的以湿地为主题,融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为一体的大众化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2月25日,上海东方绿洲与北京排水科普展览馆、上海浦东环境监测站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从50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环保部和科技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环保科普基地”。  相似文献   

4.
根据资料统计,我国自2005年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来,到2014年3月,其试点总数已达429处。其中湖泊型湿地公园占总数43%;河流型占44%;沼泽型占10%;滨海型占3%。与湿地公园建设快速发展相比,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其中,如何科学评估湿地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与关注的热点。研究显示,我国国家级湿地公园具有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功能多样以及多尺度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湿地公园既有明显的生态支撑功能,能够提供各种服务,同时湿地公园景观结构以及周边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对公园也具有明显的生态约束作用。国家湿地公园能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如何协调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之间的矛盾关系。为此,本研究从公园内部景观尺度、生态系统尺度、周边区域尺度以及管理层面,通过对不同要素生态约束与支撑作用分析,构建了具有定量化评估湿地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导我国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以及科学评估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杭州恒生科技园园区位于杭州文一西路西溪湿地旁、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2011年正式开园。总占地127亩,分三期开发,同时也是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最先启动的标杆项目。园区借力国家4大未来科技城的战略优势,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国际化视野,以卓越的产业服务、绿色的产业空间,打造智慧型产业集群,力求助推优秀企业走向卓越,同时助力杭州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实现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陈久和 《科技通报》2003,19(5):395-398,402
目前,中国湿地资源受到了广泛的、较为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城市边缘湿地,由于本身存在系统的生态脆弱性,加上受城市化、工业化影响,几乎消失殆尽。本文通过剖析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度,探讨了城市边缘湿地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15年来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1991年、1999年和2004年三个时期的Landsat-TM5、4、3波段合成影像作为信息源,选取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分维数、斑块破碎化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对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4年近15年间,由于杭州城市扩张及房地产开发等人为因素,池塘和河流等1991年最占优势的景观类型,到2004年已变成了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对整个湿地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导致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能物流不畅、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趋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因此,今后在西溪湿地开发中应十分注重保护和部分恢复池塘和河流等景观类型,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宜居重庆建设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可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提出人工湿地公园是重庆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有效模式,应大力发挥人工湿地公园在重庆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七星河自然保护区作为三江平原的主要湿地分布区,已被国家列入首批湿地恢复项目示范点,通过此项目建设,逐步扩大保护区湿地面积,恢复湿地功能。本文介绍了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及七星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及保护项目主要内容,并对项目实施后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水质和动植物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生植物在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修复中的应用建议。希望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发挥水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巩固构溪河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李园 《科教文汇》2011,(34):151-152
湿地拥有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湿地公园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门票价格制定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与建设中的热点议题。本文以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为例,基于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CVM)引导游客对于游览该公园的门票支付意愿,构建门票收入函数模型,估计兼顾该公园生态修复目的和游憩利用功能的最优门票价格,考察游客公园游览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差异化的门票定价策略。结果表明:①游客游览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的最大支付意愿平均为129.30元/年;②现阶段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的最优门票定价为108.00元/年,此时公园年度门票总收入将达到最大值;③游客年龄对其支付意愿具有负向显著影响,本地户籍、受教育水平、年收入以及环保责任意识对其支付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游客上述特征及其影响在进行门票差异化定价时应予以充分考虑。研究结论可为胶州湾国家海洋公园的门票定价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为其他自然公园或国家公园进行门票差异化定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进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公园体制在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方案,2015年起,我国陆续在10个试点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文章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试点区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保护地整合、国家公园立法、日常管理制度、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和社区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由于试点承担着综合配套改革重任,同时受现行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人才和科技支撑能力等制约,各试点区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跨行政区管理机制、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特许经营和协议保护制度等方面体制试点进展滞后。未来国家公园体制构建,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试点方案中未完成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破解各方面制约;另一方面,为了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需启动相关配套改革,包括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和制度创新,开展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立法,构建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多元共治、品牌增值和科学决策机制与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调查采煤沉陷区建设城市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为采煤沉陷区的整治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以唐山市改造采煤沉陷区建设的城市人工湿地公园为背景,采用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专家访问等方法对其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进行了调查分析。取得采煤沉陷区建设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5.
自然保护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类型划分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此为契机科学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优化和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理顺现有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文章在全面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现状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阐释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构建的顶层设计方案,包括体制的构建目标,管理体制,运营体制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6.
倪含斌  王乐 《科技通报》2012,28(7):160-164
西溪湿地引水前后水环境的变化过程是进行珊瑚沙引水对西溪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珊瑚沙引水前后西溪湿地各影响区域的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引水工程对于改善西溪湿地水源的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外围河道与周家村水体中污染物减少尤为显著。不过由于西溪湿地水系纵横交汇、流场错综复杂,各个景点受珊瑚沙引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周家村、烟水渔庄、深潭口、虾龙滩等水体中CODMn、BOD5、氨氮、总磷等削减32%~78%。引水后西溪湿地各景点水体混浊度增加12%~89%,氯化物增加18%~76%。  相似文献   

17.
2021年,我国正式建立了第一批国家公园,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国家公园基本上在已有自然保护地的基础上建立,仍存在治理模式单一、社区参与度较低、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第一个旗舰项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该计划的重要实施平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管理治理模式探索、定期评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文章系统总结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理论和实践,并结合我国国家公园实际情况提出加强传统文化融合运用、提高社区参与、探索多元治理、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综合评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义  吴儒练  田逢军 《资源科学》2020,42(11):2210-2223
国家公园游憩研究对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满足国民游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近20年来资源经济学和游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对2000—2019年间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梳理,研究发现:①国内外国家公园游憩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游憩的功能分区、业态发展、设施建设、评价、主体、环境影响及管理等7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基础、四大主题、两种手段”的研究内容框架。②国家公园游憩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基于国家公园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需今后重点关注。③欧美学者研究起步早,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公园游憩理论体系与管理框架;比较而言,国内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学者在国家公园游憩领域进行了较多的本土化尝试,为国际上相关研究提供了中国案例,但理论建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文献梳理与评述,提出未来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研究需进一步深入的方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游憩评价技术方法、开展多学科视角的游憩主体研究、深化游憩管理研究,希冀对中国国家公园相关研究及体制试点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