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老子为悟"道",提出了著名的"玄览"认识观要求"涤出玄览","营魄抱一,专气致柔",顺任自然,虚静无为,以"玄通"天道.它启迪、引发我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美学观,形成了特有的追寻万物内在的本体美的审美观念和独有的生命体验式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顺任自然的审美创造品格,有着巨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爱如水     
有人说教师是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说教师是绿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我要说教师是水.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不正是教师崇高人格的象征吗?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水善施教化,这不正是教师工作意义之所在吗?所以我要说:"教师如水,真爱如水".  相似文献   

3.
<正>"不争无尤",是老子宇宙美学和教育美学的一个基本信条,也是他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和反复提示。《道德经》中多处谈到"不争"的问题,如第八章讲到"上善若水"时,他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是什么?"尤"就是恨。在第二十二章和第六十六章中,他进一步发挥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第六十八章,他提出  相似文献   

4.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注本都这样解释:"学习而且不断复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但我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字面上看也讲得通,但三句话各自独立,毫无联系。我每每心生疑惑:孔子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充满了贵柔的生命哲学智慧:上善若水、专气致柔、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在生活中发挥柔性智慧的效用,修身、养性,柔而顺,顺而活,活而韧,韧而刚,以柔为用,以柔为刚,以柔为强,可使生命富有弹性空间,长久保持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l期刊载的姜馨老师的<(老子五章)教学实录>,高起点,高难度,引发我们对新课程语文课堂如何对话的深度思考. 一、关于作为对话基础的<<老子)五章>本身 选编的五章包括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九章><第七八章><第八十章>.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无弃"并非提倡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更非主张奴用他人;而是说,对于"不善",世人应该立乎道德(道家意义上的),覆之如天,载之如地。"无弃"突出的是一种宽容精神,目的是给宇宙全体生命腾出一个宽松的存在空间,成就一个丰富华严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正>一老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妙不可言、"玄之又玄"的"道",那我们一般人有没有可能理解、感悟到这个"道"呢?如果有这个可能,那是怎样做到的?《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后世的悟道者、研究者都把这一章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25载,我一直不忘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记得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也养成了每天反省的习惯,每晚睡前,我都反省自己:今天讲的知识全面吗?课堂氛围幽默生动吗?对学生说的话会给他们带去动力吗?总结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为人师表,不断学习多年来,我不断提醒自己: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因为教师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曾子"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受其启发,我开始引导、组织孩子们进行"每日三问".一问:今天,我努力了吗?二问:今天,我有收获吗?三问:今天,我快乐吗?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三问",是因为我一直都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一个能不断努力与超越的人;一个能创造自身生命价值的人;一个能享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1.
宋代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魏文帝曹丕也说,"文以气为主".那么好文章究竟应有哪些"气"呢?怎样为之充"气"呢?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科书中的多说现象由来已久。所谓多说现象,是指在同一系列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同一历史年代、地名、人物和事件,有两个或多个不同说法的现象。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文字互异",我们称之谓"多说现象"。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有正文一说,注释为另一说的。如,正文:整个春秋时期,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历史上叫作"春秋五霸";注释为:"春秋五霸",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又如,正文:相传《道德经》一书,就是老子所著。注释为,《道德经》又名《老子》。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也有人认为《道德经》应该称作《德道经》。在正文中也有二说的。如司马迁的生年,教科书上写道: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135年——?年),字子长。还有,初中中国历史课本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高中历史课本中则说成是甲午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这句话十分形象地揭示了软实力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道德经》。《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之祥灾,国政之兴衰,人事之臧否,草木之荣枯,动物之寿夭,家道之福祸,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裕民之法等。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本人被尊为道教的开山鼻祖,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其《道德经》中"知人者智"一章更是给人留下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5.
课堂回放 <(老子)五章>教学实录 师:鲁迅先生认为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陈省身先生说:"我1943年至1945年在普林斯顿,常同爱因斯坦见面,也到过他的书房几次,他书架陈书不多,但有一本德译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何以有如此魅力,今天我们就通过课本所选五章来解读<老子>的部分思想,并探讨它对当今社会与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孙媛媛 《中文自修》2011,(12):34-35
我发现,有着"老庄"并称的老子、庄子,同样是教育界"种花"的"高级园丁"。老子有他的《道德经》,庄子有他的《逍遥游》。读《老子》的"水论",浅浅悟出水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读《庄子》的《秋水》,  相似文献   

17.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盲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是老子及其《道德经》(也称《老子》)比较可靠的记载。由于“莫知其所终”,老子及其《道德经》便为后人披上了神奇的色彩。老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历来争论很大,有人说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留下的《道德经》阐述了他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8.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相似文献   

19.
正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道德经》第七章,有这样一段话:"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