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追求简单美探索解题捷径许多数学问题,虽然其表现形式可能较为复杂,但其本质总是存在简单的一面。如果能用简单的观点、简化的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适当转化,那么往往能找到解题的捷径。2001个9例1计算19+199+……+199…99{分析本题若直接相加,相当麻烦。若以数学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不妨先借2001个1与相应的加数凑整,于是:{{2001个0原式=20+200+……+20…0-2001=2…2220-2000-1=2…20219{2001个21998个2这种解法一举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题过程明…  相似文献   

2.
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比如数形转化、特殊与一般转化、等与不等转化等,其内容丰富多彩,应用灵活,现举例说明。 一、转化已知 例1设实数s,t满足19s2+99s+1=0和 t2+99t+19= 0,并且st≠1,求的值。 分析:将已知方程 t2+99t+19= 0变形为 19+ 99+ 1=0后,易知s,是方程19x2+99x+1=0的两个根。所以,从而可得 二、转化未知 例2已知a+b=4,ab=2,求a3+b3的值。 分析:将未知式a3+b3变形成用a+b, …  相似文献   

3.
解题策略是宏观的解题行动方针,尽管只是解题过程中的一个思维环节,但是对问题顺利解决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解答排列问题的过程中,有四种策略最为常用,现介绍如下:■一、特殊优先策略排列问题往往因题中限制条件复杂而形成学习难点,限制条件愈多,解题难度愈大.对于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或“位置”,我们称之为“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解题时一般要优先考虑.犤例1犦由0、1、2、3、4、5六个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四位数,其中能被5整除的有多少个?分析:本题有2个限制条件:一是首位数字不能是0;二是末位数必须…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 a+ bi与 a-bi互称共轭复数,应用它在复数范围内解题常会给我们带来方便。这里我们借用“共轭”这一思想,把它引入到实数范围内来解决一些问题,即在实数范围内称a+b与a-b互为“共轭”因式,也会给我们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们先看几道实例。 1、解方程(1) 分析:按常规,只须将原方程移项、平方、再平方,求解也并不困难,但如果把方程视作a+b=k(常数),联想到“共轭”因式a-b,解题便省去了两次去根号的繁杂。 解:令……(2) 则(1)X(2)得k=3 再由(1)-(2)得2 解之得x1…  相似文献   

5.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在解题时往往会因考虑不周而出现错误.现就一次函数中的常见解题错误分类举例剖析.一、忽视一次项系数不为零导致错误例1已知y=(m2-1)x2+(m+1)x+m是一次函数,求m的值.错解:由题意,得m2-1=0,故m=±1.剖析:一次函数一般式为y=kx+b(k≠0),错解中忽略了k≠0的隐含条件.正确答案:m=1.例2已知一次函数y=mx-4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2x的图象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错解:根据题意,可知方程组y=2x,y=mx- 有实数解.解此方程组得mx2-4x-2=0…  相似文献   

6.
对概念理解不透彻造成的解题错误。 例 1 把 1+cosa+isina(  a 2)化成复数的三角形式。 误解分析:解题中没有注意到, 在复数的三角形式中,模r≥0。 正确解:.故 1+cosa+isina的三角形式为:对初等函数的定义域考虑不周造成的解题错误。例 2 已知 2lg(x-2y)=1gx+lgy,求 x:y。误解:由已知可得 lg(x-2y)2=lgxy,即(x-zy)2=xy,解之得 =1或 =4。误解分析:据已知条件得x--2y>0,x>0,y>0。正确解:由已知得 =1或 。由于 X-Zy…  相似文献   

7.
李宏杰 《教书育人》2001,(17):20-21
分类思维方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来逐步进行研究以达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分类使思路更清晰有条理,不重复,无遗漏。分类时必须注意的两个原则:1.必须明确分类标准,2.每次分类要有统一标准。分类方法书写格式:经常使用的有两种。一种用大括号左部分表示,如优点:思路清楚,有条理、直观,容易接受缺点:内容太多,分类层次太多,占空间大另一种用大小写数字表示分类层次,如一、(一)1.①②③2.①②③…(二)1.①②③2.①②…二、……优点:适用内容多的问题缺点:不直观分类思维方法应…  相似文献   

8.
“分组策略”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针对题目特点合理分组,往往能化难为易,避繁趋简。现列举几例说明如下:【题1】100个和尚共吃100个馒头,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每3人吃1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分析与解:百倍百馍问题。此题可把和尚作这样的分组:…………大和尚:小和尚:1个大和尚对应3个小和尚,即把1+3=4(个)和尚作为一组。100个和尚共有100÷(1+3)=25((组)。则大和尚有1×25=25(人),小和尚有3×25=75(人)。【题2】有位妇人在河边洗碗,过路人问她家中…  相似文献   

9.
例一辆汽车从A城开往B城,如果把速度提高20%,则可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按原速先行驶10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30%,恰好也能比原定时间提前1小时到达,求A、B两城之间的路程。这题属行程问题,解题的依据是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但由于条件比较复杂,所以解答时还得多动脑筋,巧妙转化。分析和解:首先,设法求出汽车从A城到B城的原定时间,这从第一个条件不难求得。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速度由1变为1.2,也就是说由5份增至6份,那么行完这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就应由6份减至5份,节约了…  相似文献   

10.
马小虎有几道题做错了,让我们帮他纠正。例1把一根钢管截成6段,每截一次用时3分。一共用多少分?小虎的错解:3×6=18(分)。分析与解:这道题错在截钢管的次数上。因为把一根钢管截成6段,截断的次数是6-1=5(次),所以总共需要的时间是3×(6-1)=15(分)。例2从200中减去20,加上10,再减去20,加上10,……照这样下去,减多少次后得数为0?小虎的错解:200÷(20-10)=20(次)。分析与解:这题错在最后一次减去的数量上。因为减去20,加上10,实际每次减去10,即(20-10…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知道: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是求平均数的一般的方法,还有一些方法,既快捷又准确。一、基数法例1小林掷球3次,成绩分别是28米、27米、29米。求小林的平均成绩。分析与解:题中27是最小的数,于是可以把27米作为基数。28米比27米多1米,29米比27米多2米。所以小林的平均成绩是:(1+2)÷3+27=28(米)二、移多补少法例2敬老院有5位老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78岁、76岁、80岁、75岁、81岁。老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分析与解:仔细观察这5位老人的年龄数,可以发现78岁是这5个…  相似文献   

12.
应用题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注重一题多解的训练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求解题途径,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李家村农民计划挖一条长150米的水渠,前3天挖了计划的20%,照这样的速度,挖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学生计算的结果是12天,但解题思路不同。解法1:(15-150 20%) (150 20% 3)=12(天)解法2:150 (150 20% 3)…  相似文献   

13.
有些应用题的条件很隐蔽,不容易直接看出来。解题时必须认真审题,以免漏掉隐蔽条件。例1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小红和她的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张?分析与解:这道题中的隐蔽条件就是“小红”,小红也算一个条件,和她的4个同学合起来就是5个同学。也就是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张?列式:20÷5=4(张)(答略)例213个同学站成一排,小明的左边有7个人。问小明的右边有几个人?分析与解:这道题的隐蔽条件是“小明”,小明也算1个条件,从小明开始往左共8个人,也就是13个同学站在一排,从小明开始…  相似文献   

14.
⒈解题注意点⑴看清移动前的图形和移动后的图形。⑵各题图形的组合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有的是两个图形的简单重叠。②有的图形重叠后,只要重叠的部分。③有的图形重叠后,去掉重叠的部分。⒉举例例1根据左边上、中、下三组图形的各自三个图形的关系,从右边的图形中,找出一个适当的图形,补到左边缺少的图形中去。解:上面上、中、下三组图形,每组前面两个图形重叠后,形成第三个图形,我们发现是把重叠部分去掉而成第三个图形的,所以答案是③。例2从上面两组图形中的规律,找出第三组中缺少的图形。解:根据上面两组图形排列规律,右…  相似文献   

15.
有些分数应用题,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且用分数法解,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如果根据比的意义,先把已知分率化为几个数的连比,再按比例分配解,就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找到合理、简捷的解题途径。例1东风小学六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在植树节时共种植180棵树苗,其中六(3)班种的棵数是六(2)班的23,六(2)班种的棵数是六(1)班的35。问:六(1)、六(2)、六(3)各种了多少棵?分析与解答:很显然,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按分数问题的一般解法应列式为:六(1):180÷(1+35+35×23)=90(棵)…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注意分母中字母和数字的顺序有些同学在解分式方程时,往往不仔细看清分母中字母和数字有何关系,不分青红皂白急于去分母,导致解答非常繁琐,并出现错误.例如,解方程:(课本P98练习1(2)小题)分析首先应该利用符号法则将原方程化为了,再以分母的最小公倍式2x-5乘方程的两边,去掉分母,化为整式方程,然后求解(具体解答过程留给同学们自己完成).有的同学却不考察规律,两边同时乘以.于是使变形后的方程变得较复杂,解题很容易出现错误.二、注意去分母时不要漏掉某一…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现代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将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四个重要阶段,并指出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所谓解题回顾即在解题之后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题目的结构特征,挖掘隐含条件,剖析解题方法,研讨解题过程,对问题的解决重新进行周密的思考,进行必要的总结。一、回顾过程,使解题更周密例1一动圆,与单位圆外切,而且与y轴相切,求其圆心的轨迹。解:如图,设动圆圆心为p(x,y),切点为M∵|po|=1+|pM|则x2+y2√=1+…  相似文献   

18.
矛盾的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方转化.用此规律统帅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不仅能巧辟思路,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一、正与反若问题的正面情况复杂,入手较难,或出现一些逻辑困境,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和探索,利用正、反面的相互转化求解.例1如果一元二次方程x2+4x+4a+3=0、x2+x+a2=0、x2+2x+a=0中至少有一个实数根,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与解:正面求解需分类讨论,运算量大,解法较繁.可考虑反面情况.至少有一个实数根的反面为三个方程均无实数根,则应有Δ1…  相似文献   

19.
有些应用题的设计比较灵活,看上去解题方法很“曲折”,其实只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做起来十分简单。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深入理解题意,结合实际,排除干扰,找到解答的关键,形成完整、简便的解题思路再进行解答。[例1]王奶奶喂养的一只母鸡,每天能产1个蛋。她现在有20个鸡蛋,如果她每天吃2个,最多可连续吃多少天?分析:当同学们看到此题时,马上有同学举手回答说:“15天”。我问:“你是怎样想的?”他说:“20个鸡蛋每天吃2个可吃10天,10天又产10个鸡蛋,又可吃5天,所以可吃15天。”有的同学说:“不…  相似文献   

20.
对于给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中所含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是同学们感到棘手的问题.下面举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法.例1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x+43>x2+1,x+a< 解集为x<2,则a的取值范围是.解析:解不等式组,得x<2,x<-a 原不等式组的集为x<2,所以-a≥2,故a≤-2.说明:牢固掌握四个基本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并进行逆用是解题关键.例2如果不等式组9x-a≥0,8x-b< 的整数解仅为,3,那么适合这个不等式组的整数a、b的有序数对()共有().A.17个B.64个C.72个D.81个解析:解不等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