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到"娱乐至死"这一概念,我们不难想到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书中主要阐述媒介变迁,即电视声像如何逐渐取代书写语言成为时代的主流媒介,同时电视又是如何重新定义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使我们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观点对错与否,因为从20世纪后半叶,当印刷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开始,学界就一直围绕印刷媒介的深度与电视媒介的平庸而争论不休,甚  相似文献   

2.
邹欢芳 《出版广角》2016,(19):85-87
从2014年开始,电视喜剧综艺就成为电视节目创作以及喜剧创作的新常态.喜剧综艺作为喜剧艺术与综艺节目相结合的产物,其首要特性是电视性,当下综艺节目中所广泛使用的制作模式、纪实片的拍摄方法以及与观众互动等因素都体现了这种电视性.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促使多种喜剧类型得以展现,使创作力量多元化,并推动了喜剧艺术商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期,呈现出从婚介到速配再到"真人秀"的典型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三个问题,第一是创新能力不足模仿抄袭严重,第二是娱乐至上以致娱乐至死,第三是片面追求"收视率第一",放弃社会责任。节目有创新,娱乐有分寸,媒体有责任,这应该是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年央视春晚的重头戏,喜剧小品承载了包含娱乐﹑教育﹑情感凝聚等在内的多重功能,是中国独有的电视文化现象.2017年央视春晚的风格呈现出中规中矩的总体特征,而这种编排风格也直接影响到了喜剧小品的创作.2017年央视春晚的七个喜剧小品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时期,尤其是信息时代浪潮下,舞台艺术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并演进成一条央视春晚喜剧小品所独有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3):73-83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再到"交互视界",电视未来一般想象形态的流变与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相同构。电视的未来考古研究,即是从"过去的电视媒介"中发现与译解电视未来想象的文化密码。虚拟媒介考古学和未来考古学等理论资源,为其研究的路径及方法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作为电视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中国电视为例进行未来考古初探,有助于在回思过去中重识当下,进而开拓未来寻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电视娱乐与互联网的结合从"+互联网"到如今的"互联网+",是技术路径的延展到互联网思维嵌入媒体生产的新理念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娱乐文化传播亟需转变生产观念,与时俱进地在电视娱乐文化传播品牌的树立、建设及影响力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再通过话语渗透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承担起对内对外的文化输出,把品牌做到极致,全面提升电视娱乐文化品格建构.  相似文献   

7.
"娱乐":从功能到本体--电视节目类型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突如其来横吹中国荧屏的"娱乐"风已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脉搏渐成气候.事实证明,"娱乐"曾经是中国电视市场化发展的开路先锋,现在则是中国电视文化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娱乐与市场、娱乐与产业的相互吸附,并非中国电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而是经济时代文化创造的现实处境.中国电视节目对"娱乐"质素的明确追求,致使"娱乐"从文化艺术作品审美的社会功能转向文化艺术创造的本体,成为中国电视与国际接轨市场化发展、产业化运营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张东美 《新闻界》2014,(3):30-32
中国电视娱乐形态历经演变,从唱堂会的综艺晚会到面向草根的电视选秀,再到明星们的竞赛与对决,电视文艺的娱乐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电视娱乐节目也从最初的塑造明星权威转变为消解明星权威:从《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等平民选秀节目把草根瞬时打造成明星,再到《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把传统明星从神坛拉回现实,电视娱乐的理念已经从消费娱乐变为消费明星。然而,明星权威的消解并非娱乐权威的消解,消解明星权威也并不预示着娱乐霸权的削弱。这只是娱乐理念新的发展阶段,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全民娱乐新一轮的狂欢。  相似文献   

9.
贺敏 《今传媒》2007,(7):32-33
1998年下半年,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在中国电视界引发了一股强烈的娱乐旋风,一时间风起云涌,"快乐""非常""相约""动员"等字眼的频频出现,似乎在提醒人们:一个游戏与狂欢的时代已经到来.电视娱乐节目的火爆引发了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关注.本文从合法化休闲快感的慰藉、窥视癖心理的满足、狂欢心理的发泄三个方面,试图从观众心理这一角度分析电视娱乐节目热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情感体验是当代人日常生活经验中重要而微妙的组成部分,而电视娱乐成为了大众情感的中心媒介,而且情感很容易被电视媒介所操控,变异为传统情感的替代或虚拟品,被称之为"后情感"。本文将对电视娱乐的情感诉求以及"后情感主义"主导下娱乐进行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介也将其娱乐功能充分发挥。受众享受电视媒介带来的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过度的娱乐消遣当中放纵沉溺,渐渐失去了理性的、富有逻辑性的思考能力,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语言将或成真。本文分析电视媒介娱乐传播现状,探究电视媒介过度娱乐化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电视媒介娱乐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视媒介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喜剧和电视艺术的融合也日趋引人注目。在喜剧类电视节目中,"跨界"的介入为电视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形态——跨界喜剧节目。本文以《跨界喜剧王》和《喜剧总动员》为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对电视喜剧节目的跨界形式与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视野中探讨跨界类喜剧节目中的解构与重构、戏谑与讽刺以及杂语与对话。  相似文献   

13.
孟雯璐 《今传媒》2016,(9):140-141
尼尔波兹曼认为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人们已成为一种娱乐至死的物种。《娱乐至死》一书专设一章来剖析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表明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在营造娱乐至死氛围中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作者将电视媒介的教化功能,根据其产品形式分为:有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电视教育节目实现)与无形的教育功能(通过电视音像传达的每一则信息体现),并通过分析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形式、特点,从而对中国电视媒介的教育功能做出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明确女性媒介的定位,梳理中国女性电视频道、节目发展现状,从节目类型与定位--分层意识与多元方案、媒介建设与学界成果,从断裂到合作、受众主体,从"男本位"到"女本位"、"双性本位"--这三个方面,提出以电视为代表的女性媒介的突围战略.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2008年度"未成年人影视收视行为调研活动"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从未成年人媒介接触度、未成年人对电视媒体的整体印象及对新闻类、社教类、娱乐类电视节目的具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对未成年人对电视媒体的基本认知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有针对性的将未成年人对电视动画与广告内容评价与消费意愿进行横向对比研究,进而对电视动画与电视广告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及消费行为塑造上的作用进行科学评估.为使本次调研结果更具宏观指导性,本文亦提出了从节目创作角度,以尊重为前提进行理性细分;从媒介管理角度,以疏导为目的进行有机调控;从媒介素养角度,以"免疫"机制为基础普及媒介常识等优化电视传播对未成年人影响力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6.
纵观目前国内电视综艺,喜剧类综艺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喜剧节目成为多个卫视的"台柱子",电视观众在整个2016年被喜剧类节目"狂轰滥炸".对喜剧快速的开发与无序的挖掘已导致喜剧出现"异化":创作主体异化为"表演机器",审美对象缺少喜剧精神,而审美主体产生欢笑疲劳、被喜剧淹没.这背后的原因是资本渗透入电视综艺,资本逻辑侵蚀了文艺逻辑.喜剧异化问题值得警惕,喜剧类综艺应该作何调整,是中国电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6年,电视喜剧类综艺节目遍地盛开,本文以东方卫视打造的国内首档场景喜剧综艺秀 《今夜百乐门》为例,从节目模式、创作风格、深度说明等几个方面论证《百乐门》在所属喜剧类综艺节目中的突破之处,并以主流视频网站统计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节目的成功之道,浅析节目的不足之处,最后从整体上加以适当总结和期许.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2013年第22期刊登陈力丹教授《不能再搞媒介审判》一文,从体制上、观念上对中国式的"媒介审判"作了阐述,并提出当下"媒介审判""回光返照"问题。这篇论述表明,"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这个术语虽然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在中国自有其特殊的土壤,不能以西方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媒体制度与中国不同而否认中国存在媒介干扰甚至绑架司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而自从计算机的普及,网上媒体也成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20.
在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拉斯韦尔提出"媒介三功能说"之后,赖特提出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媒介的娱乐功能在电视时代发挥得淋漓尽致,电视为提供人们消遣,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体会到愉悦和乐趣,潜意识中从心底感谢电视时代。但是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降低了"电视人"的思考能力,他们只是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充满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