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秦汉峣关、唐蓝关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量的历史资料说明了峣关、蓝关在历史上的确切位置,秦汉时的峣关、唐时的蓝关,都在今商洛市的商州区.有些历史资料虽有不同记载,但追本求源.这些不同的记载仍证明了秦汉时的峣关、唐时的蓝关都在今商洛市的商州区.近代、当代权威性研究成果证明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2.
秦时峣关,即后来的蓝田关,又称蓝关,据汉书、水经注等权威史学、地理文献记载及以后的历史演变,峣关在今蓝田县东南,峣山东部至蓝桥镇一带的崇山峻岭中,而蓝关即是今蓝田县县城。  相似文献   

3.
秦时峣关,即后来的蓝田关,又称蓝关,据汉书、水经注等权威史学、地理文献记载及以后的历史演变,峣关在今蓝田县东南,峣山东部至蓝桥镇一带的崇山峻岭中,而蓝关即是今蓝田县县城.  相似文献   

4.
韩愈贬赴潮州刺史途中,赋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学《语文》课本注释“蓝关”在蓝田县,吴金夫同志又著文说在广东龙川县。本文引用足够的地理、方域历史资料及其他证据证明:韩诗所写指的“蓝关”,在今商州市牧护关,即古峣关旧所;不在蓝田县,也不在龙川县。  相似文献   

5.
古郧关考     
"郧关"是楚国西北部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军事屏障,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史界对郧关有很多研究,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记载很少,对郧关因何而名,遗址在哪里等问题,尚未能达成共识。本文依据史志和调研资料,通过史典溯源、得名渊缘、考古发现、《津关令》印证、历史作用五个渐进的辨考过程,考证郧关一词来自司马迁《史记》,得名于楚伐绞建制命名,其遗址在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随着时代演进和战争需要,郧关由最初的军事设施——津关,演进成鄂豫陕川交界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6.
自1899年11月13日岳州开埠、城陵矶设关、1901年城陵矶海关三座"美轮美奂"的关房建成后,民间便因海关税务司等是洋人,而称其为"洋关"。但岳州关并非"洋关"。因为湖南轮运为湖南人首开,岳州是自开口岸,城陵矶海关关房是中国人自己出资修建的,海关税务司由外人担任是历史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前期的中央关与地方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现代财政学的分类标准,将清代前期的税关分为中央关与地方关,并从清人对商税的划分角度说明地方关的概念;对于不同时期、属于不同等级的特殊税关也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引导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过好"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党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办好高校党校,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又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要办好高校党校,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过好"三关",即动机关、理论关、实践关。  相似文献   

9.
乌兰关、乌兰县是丝绸之路北道与黄河交叉的交通要冲,始置于北周武帝时,乌兰县在隋代一度被撤废,唐初复置,武周时县治迁徙,与乌兰关一起到唐末犹存。有学者认为乌兰关与会宁关夹河并置,黄河东、西两岸分属于会宁县与乌兰县;也有学者坚持乌兰关、乌兰县治在今甘肃省靖远县双龙乡北城村的北城滩古城,与会宁关、会宁县同在黄河东岸。本文在考辨史籍的基础上,通过北城滩出土的隋唐乌兰墓志、古城遗址及其出土文物,以及敦煌文献关于会宁关位置的记载、扯木峡与乌兰桥的建造关系等,考证出乌兰关、乌兰县的位置在北城滩古城,武周天授二年(691)因河水不断冲刷,沙石不堪久居,遂将乌兰县城搬迁到东北7里的平川地区。墓志所记氾氏家族从敦煌东迁到乌兰县,定居为会州乌兰县人,卒葬于北城滩,揭示出河西走廊与皋兰路这条丝路北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有的学者在谈崤函古道先后兴替的古关隘时,只谈潼关、新旧函谷关三座雄关,而不谈雁翎关.崤函古道实际上应有"四关":潼关、雁翎关、新旧函谷.此四关在古代战争形态与军事交通关系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11.
宗室赠官起源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唐朝时,宗室赠官逐渐完善并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赠官程序方面都更加表现出系统化与体制化的特点,给宋及以后历朝的宗室赠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吴兢是与刘知几齐名的唐代史学家,所著《贞观政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本文在论述其人其书的基础上指出:今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直笔书史的董狐精神,并且要充分发掘《贞观政要》的现代价值,从而为当代史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中有大量的道家、法家关于"道"和"法"的论述。但不同于一般道家和法家学派的是,《管子》中的许多篇章都采用了"因道全法"的手段,将"道"与"法"两个概念相结合,以道家哲学论证、充实法家政治,为恢复天下秩序和实现齐国君主争霸的目的而出谋划策。这种道法结合的手法为韩非子所发扬,开秦汉之际诸子合流的先河,以便更好地为君主专制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唐古文家李观以古文知名当世,韩愈与其交好,为其作墓志,称其“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他在古文运动之前英年早逝,留给世人诸多遗憾。其生平事迹在历代文献中记载甚少,专门研究李观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整理回顾前贤学者对李观的研究成果,可以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便对李观进行恰当的文学评价和适当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与秦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第五回作者以秦观的字“太虚”称幻境,意在暗示秦观心性思想与“太虚幻境“陆质内涵的关联;二、小说中有秦观后裔无锡秦家的影形;三、秦观的诗词对《红楼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管子》一书的接受史上,唐朝堪称显学。杜佑花36年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典》二百卷,在其著述中广泛地征引《管子》一书的微言大义。其关于《管子》一书思想的继承在其著述的《通典》中得到深刻的体现,通过梳理杜佑在《通典》中对《管子》文献的征引,考察杜佑对《管子》思想精髓的继承,有益于探究《管子》通过杜佑的传承在唐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冠子》的“道法”思想——兼论道法、黄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鹖冠子》是汉以前的一部古书。“道法”思想是该书的主要思想。“道法非申韩”,也与黄老新道家有区别。  相似文献   

18.
~~唐代状元韦瓘生平事迹辨正@周腊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湖北孝感432000~~~~[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A].二十五史[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2]徐 松.登科记考(卷一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乐 史.广卓异记[A].笔记小说大观(一)[C].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4]舒其绅,严长明.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刊本,卷三十一·人物·唐)[M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5]刘于义,沈青崖.陕西通志(卷六十五·人物·唐)[M ].雍正十三年刻本. [6]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注②)[M ].…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宋高僧传》、《续湘山野录》、《吴越备史》、《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十国春秋》等相关资料 ,对贯休与钱交往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证 ,并对傅璇琮和戴伟华两位先生关于贯休与钱交往方面的观点进行了补证。  相似文献   

20.
秦观与黄庭坚几乎生活于同一时代,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相同的背后有着诸多的不同。因人生态度与性格的差异,二者在词作中展现出不同的主体形象,一为伤心人,另为抗争者。同时,秦观以真景物与真感情在词中营造出委婉含蓄的境界,展现出以婉为雅的风格;相反黄庭坚直抒胸臆表达出自然明快的乐观情怀,体现出以俗为拙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