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教育学总督学柳斌也强调:“素质教育的过程应当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教会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创造”,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性思维应成为语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许恒 《成才之路》2010,(24):30-3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3.
季风义 《学苑教育》2012,(18):30-3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日益成为现实,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必须是“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语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就是要求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束缚,摆脱传统习惯,多方面去思考、探索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应鼓励思维的新颖独创性,敢于探索,敢于质  相似文献   

6.
张晓红 《考试周刊》2011,(89):29-30
当前语文阅读比较漠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代语文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质疑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  相似文献   

8.
刘梅英 《教育》2011,(28):52-53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郑月娥 《考试周刊》2012,(16):72-7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并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依托,担负起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责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质变期,在语文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的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结构,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切实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叶圣陶先生在《创造性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张洪荣 《广西教育》2007,(6A):23-24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赋于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如何利用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及创造性思维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渗透创造教育的思想,通过教师为主导创造性的教,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发展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思维又称思维创造性,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成材创业必须具备的基础和保证。江总书记指出:“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提高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小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普遍存在着畏难思想。认为自己年龄小,所学的知识拥有的能力都很有限,要创造太难。由此,我意识到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提高他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告诉学生,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通过思维有独特、新异的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于俊丽 《教育》2011,(10):52-53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面作文又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这块重要领域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本文试从创造情境、精心设问、教给创造性思维性方法,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华盘根  王荐 《生物学教学》2002,27(10):16-17
思维是智力与能力核心 ,而创造性思维又是其中的最高形式 ,它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成为新世纪需要的优秀人才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1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1 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要更新教育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只有教师真正转换自己的角色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例如 ,在初中学习植物导管输导水分这一内容时 ,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课前把带叶的枝条插在红墨水瓶里 ,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 ,然后拿…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是创造性学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研究性学习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是满足社会及学生发展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 ,学生在开放性的自由和谐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 ,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方式 ,帮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形成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思维方式、创造意识、创造技能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育人目标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且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研究、勇于创新精神”。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平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平台。那么语文教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当务之急,也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