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老师,您常说我的作文写得很真实,但就是太平淡了,不能打动人。您能讲讲其中的原因吗?老师: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说你的文章写得“真实”,是因为你能把所见所闻如实地表现出来。但文章要能打动人,光靠“真实”还不够,还要在写“实”的基础上写“虚”。写“虚”,就是在客观地表现所见所闻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做到适当地抒情和议论。学生:许多时候我都会产生强烈的感情,可是一提起笔又不知道怎么表达了,您能说说如何抒情吗?老师: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心灵感应即文章湖南邵阳市二中陈显德若问中学生应该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我的答案是:心灵感应即文章。(一)文章是什么?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著名文学理论家蔡仪说:“...  相似文献   

3.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也要与生活相沟通谓之“开源”,在教学中要指引学生善于勤奋读书谓之“导流”,二者是教学的左右手,缺一不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绝非技巧之筹,它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脉脉相通的。一个人听、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对生活感知的深浅程度如何。我们平常所谓的“会听的听味道,不会听的听热闹”、“能说者说在点子上,不能说者尽是废话”。为什么只听“热闹”?又为什么尽是废话?其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致。以读、写来看,更是如此。因为读、写中,不论是记叙的、说明的、议论的,无一不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的直接或间接地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文章自身的这一特性,既反映了语文的突出个性,又决定了读文和写文的要领:只有把文中所写的“生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作文是本色的作文。吕叔湘先生对学生说过:“本色主要是就内容方面说,就是写自己所看见的,写自己所知道的,写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要存着一份心,说我‘应当’看见什么什么呀,我‘应当’知道什么什么呀,我‘应当’有这样那样的思想感情呀,就照这个去写。如果这样去写,就不免弄虚作假,或者套用别人的文章,或者搜索现成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没有本色了。”也就是没有个性了。有这样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6.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文概》中这样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近代吴曾祺在他的《涵芬楼文谈·写景第三十》中也这么说:“更有一种正面不能写者,用旁面写之。譬如欲写水,先写石,欲写山,先写楼是也。”朱自清就是重点采用这一“旁面”写景法写《春》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他就以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写之;春天里的草花风雨的精神写不尽致,他就以草花风雨中的人鸟蜂蝶补写之。一、以游春踏青者,写草小草发芽了,春天回来了。所以当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那心情…  相似文献   

7.
罗海斌 《教师》2013,(31):50-51
笔者任教语文多年,自认为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一听到写作文,就大呼小叫,愁眉不展,完全将写作文视为洪水猛兽,十分被动地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我想写".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自创了一套写作方法,美其名日:作文写作兴趣叠加法.简单的说就是:写作要"兴趣"+"兴趣"+"兴趣".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可谓深入人心。除了那些老掉牙的例证之外,我还可以举出一个更深刻的例子来证明,那就是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行为中的过失,往往采取了包容的态度,说“心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对”,或者说是“好心办了坏事”。我的一个孩子读小学时,写了一篇题为《我们的老师》的作文,却不敢交上去。问之,原来是写一位教师上课时用竹扫把赶打学生的事,并说这全是事实,绝无半句虚假。她问我能不能写。我说要写也写得,但你不能写好的事情吗?她说不,就要写这个,看来意见还挺大;但又不敢交上去,怎么办,我便启发她,那就想个办法,让教师看了作文以后…  相似文献   

9.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10.
听说有一位教美术的老师写了一篇题为《我不在乎他们画得像不像》的文章,我为他的境界所折服。阅读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了首写春天的诗,诗很精彩。这首诗是这样写的: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一颗,一颗落进大地的怀里到处是蜜的气息,到处是酒的气息我没有把诗句一下子都展现在他们的面前,而是让孩子们逐句品味诗句,或者故意留有空白,让他们猜猜诗人会怎么写。诗中说:“五月的雨滴,像熟透了的葡萄。”孩子们说:是啊,是啊,熟透了的葡萄才会掉下来,熟透了的葡萄水分才多呢!诗中写:“一颗,一颗”,我问:“一颗,一颗,落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