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玉是与屈原齐名的中国文学之祖和奠基人,他继承了屈原的遗志并发扬光大,是卓越的文学创新大师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和谐思想。在处理上下、左右关系并平衡自身心态心理时,宋玉采取了儒家的讽谏、恕道和修身等和谐方式。宋玉积极地吸取了前代和同时代诸子百家的文化营养,在作品中蕴含着民本、德政,护才、任贤,重教、化民,怀农、重农,恢复法制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等,并以独创的文学方式表达出了和谐理念与见解。对宋玉和谐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据实而论,公平公正;宋玉为国为民而勤于学习,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躬行和谐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源头,打动了历代文人士子。这种“与日月争辉可也”的爱国精神的形成既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楚国特定区域与屈原王族血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屈原思想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不是一位纯粹意义上的思想家。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论坛上,他并没有自成体系的论著以争得一家之名。但正如司马迁用了他的史学巨著《史记》一样,屈原则是用了他的《天问》、《离骚》、《九章》等伟大诗作,加入自己时代思想界的斗争,而放出了异彩! 对于屈原思想的研究,学术界曾经出现过下述几种倾向:一是习惯于用春秋战国诸  相似文献   

4.
正在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史上,屈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在追溯湖湘文化时,往往将屈原视为湖湘文化的源头。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传统,湖湘文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人们注意到,湖湘学者有一种"褒美乡贤"的传统,他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有一种执着的热爱,对于本土文化精神有一种自觉的继承、推崇与弘扬。他们希望从历代乡贤先达的思想中吸取资源,获得动力,从乡贤事迹中受到激励。在湖湘文化精神建构过程中,屈原精神无疑是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发区的文化体系中考证,它是各民族文化发展曲折复杂而不平衡的体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表现自我的伟大浪主义诗人。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他同希腊文学之父荷马一样享有崇高的声誉,又具有极大的神秘性。近代以来,疑古的风气炽烈,有的学者否认荷马的的存在,认为荷马史诗不过是原有的民间神话和传说,经过多人长期修改增益而成。屈原的情况比荷马要好得多,他有自叙身世的长诗《离骚》传世,有比他稍后的贾谊作《吊屈原赋》纪念他,有司马迁替他作了深情的传记,因此屈原的历史地位是摇撼不动的。但是屈原是一个神秘人物,朦朦胧胧,令人把握不住。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很难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具体的答案。一篇《屈原列传》所能提供的真实材料甚少,司马迁自己就说不清楚。刘安、班固、贾逵都是博极群书的鸿儒,他们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伟大诗人。在思想和政治路线上,他崇尚法家,反对儒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文艺创作上,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成就卓著,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千多年来,由于尊儒反法思潮的影响,对于屈原的评价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斗争。今天,在深入批判尊儒反法思潮的斗争中,我们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对屈原及其作品重新作出评价。立法图强的政治理想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他的生卒已无从考证,但从他自己的作品和《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他主要生活于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期。这时,已是战国晚期,离秦统一中国仅半个世  相似文献   

8.
陆游与屈原是我国古代两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以自己的生命熔铸成不朽的爱国诗篇 ,激励着后人 ,陆游继承了其爱国思想并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代表作《离骚》,不仅完整地描述了诗人的身世和思想,表现了其高尚的个人品德和文学修养,更寄托了其政治理想,是诗人的"政心"和"诗心"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1.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2.
张九龄晚年被贬荆州,既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亦为其创作的转折点。虽“惟文史自娱”,有孟浩然、裴迪、李泌等与之诗酒唱和,但毕竟为放逐之臣,身历楚境,直接感受到荆楚文化氛围,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其必然。综观张九龄的作品,其中充满了一种达观、超然的精神,这与他少年聪慧,潜心学植,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九龄风度”是“并庄屈之以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屈原和辛弃疾都是具有实际政治才干的伟大诗人,这种才干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优越感、社会责任感。稼轩的一些婉约词正是继承了屈子诗融合“脂粉气”与“火气”的传统。屈原饱尝孤独痛苦.为坚持理想、保持人格、解脱苦闷而自沉。同样受尽压抑的辛弃疾对老庄思想和陶渊明隐士思想的吸取缓解了他英雄不得施展的悲愤,对财色的追求更使他享受到世俗生活的快乐,他的生存状态和屈原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屈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深远。作为诗人的哲人与哲人的诗人,二人的情感世界都绚丽多彩。然而,学界在研究二人的哲理与诗性时,似乎忽略了他们情感世界的研究。如果深入到二人情感世界中就可发现,虽然"哀怨"、"愤激"、"孤独"是庄屈情感基本特征,但仔细研究,二人情感世界又不同。本文通过解读庄屈的情感世界,以求深化对庄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神话研究起步较晚。王国维把《庄子》书中大量的"故事"与西方的"神话"联系起来,开百年《庄子》神话研究之先声。郎擎霄确认了《庄子》书中神话传说的存在,以此说明《庄子》艺术手法的高超。茅盾看重《庄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庄子改造利用神话材料为寓言的过程中已经使神话非神话化了。闻一多认为庄子崇信万物有灵,对神话采取了吸收、消融和改造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后,袁珂对《庄子》神话研究用力颇深。新时期《庄子》神话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寓言研究、神话意象研究、神话思维研究,与《山海经》、屈原的比较研究等几方面。反思《庄子》神话研究,是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最早以史家身份为庄子立传,使一个闲散模糊的历史人物走上了中国文化史前台。他对庄子的著述数量、风格特点、师承渊源及其影响的考察、评价与定位,是最早对庄子学术的系统研究。同时,他还抽象继承了庄周愤世嫉俗、冷面热心的人格精神和艺术风神;而在具体的语言风格和词汇方面,《史记》与《庄子》血肉相连,有着共通的经典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蔑视权贵,主张“无用”,表现在哲学思想中就是追求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些抽象的思想,庄子赋予它以形象的文学因质,即丰富的想象和超现实的夸张、大量采用寓言、丰富多彩的譬喻等等,最能体现《庄子》文学特色的文章就是《逍遥游》,本文就是以《逍遥游》为视角,管窥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文学因质的。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但后人对于“逍遥”的解释存在诸多分歧,对庄子自由思想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庄子从小大之辨开始,展示了对自由的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认识,并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同时对达到自由的途径和手段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神话之于庄子不仅是任他驱遣的材料,而且更为他提供了写作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观物)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形成庄子神话思维的原因是商代文化的传承、楚地宗教氛围的滋养、庄子独特个性的影响和黑暗现实的激发。本文的结论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一种外力促使了庄子对神话思维的自觉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郭沫若对待庄子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非常不同的时期:浮夸时期,苦闷时期,匡济时期。在第一个浮夸时期(1924年以前),郭沫若对待庄子是充满浮夸的浪漫情怀的歌咏.把庄子哲学与西方的泛神论等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与浪漫色彩的“文学化的庄子”;在第二个苦闷时期(1924—40年代),郭沫若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对庄子的评价上。虽然其学术态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为我们客观地提供了一个“学术化的庄子”;在第三个匡济时期(60年代),郭沫若则完全用阶级论来评价庄子.于是有了一个“政治化的庄子”。郭沫若对庄子态度的这种戏剧化的变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庄子哲学在现代中国的波折命运。而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人在政治环境的压力下个性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