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舟子 《初中生》2009,(6):37-39
有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我读高一时(1982年),正在“向科学进军”的中国大张旗鼓地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出版了许多达尔文著作和进化论科普作品,激发了我对生物学的兴趣,并一直持续下来。今年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物种起源》初版于1859年11月22日),世界各国科学界正在轰轰烈烈地庆祝,国内还未见到有什么举动,有的话,不知是否也会使一些中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像近年来那些高考状元一律功利地选择金融、经济作为专业?  相似文献   

2.
<正> 生物科普创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虽说“文无定法”,但科普创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本讲主要介绍生物科普作品的投稿方法和科普创作的一般技巧。1 生物科普作品投稿指南目前我国出版的科普期刊有近两百种之多,其中既有《科普创作》和《科学与生活》等主要面向成人的科普杂志,也有《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少年科学画报》等面向少儿的科普杂  相似文献   

3.
【导读】《万物简史》是继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又一部在欧美引起极大轰动的科普畅销书。该书2003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图书排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向全民宣传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养,本刊继续关注科普丛书。本期我们向读者介绍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一套科普图书——《彩图科技百科全书》。这套图书在借鉴国内外同类著作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整套有科普示意功能的彩图,并用中国绘画风格表现中国科学文明成就,完成了国内出版界的一项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为了了解本套图书的编纂过程,我们采访了《彩图科技百科全书》的策划编辑之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审、《科学》杂志社编辑部原主任潘友星。  相似文献   

5.
王志军 《家长》2012,(1):12-13
多彩图片:《DK大百科》 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就图片质量和知识丰富性而言,DK图书可以打败国内99%的科普书籍。我还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想给孩子购买一套百科丛书的话,选择"DK"绝对不会让你失望。DK公司是英国的一家著名出版公司,该公司图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图解版为主,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普既能帮助人们了解气象科学知识,又有助于气象科学自身的发展.传统上气象科普主要通过创建气象科普基地、出版气象科普图书以及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等形式进行.而手机、网站以及微博等现代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新的气象科普形式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有助于促进气象服务的整体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引进版科普图书品种类别的整体情况发生了变化,其中知识普及类、科学文化类、少儿科普类图书的品种类别也随着发生变化。对这些变化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对今后我国科普图书出版和“走出去”工程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引进版科普图书的出版形式越来越多样,面孔越来越靓,而且由文字本图书为主向文字与图画结合转变,由单行本书为主向丛书、套书、系列书转变.  相似文献   

9.
褚君浩院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热心科学普及工作,发表了许多科普教育著作和文章,如《能量》《黑暗中的半壁江山——红外》等著作和《九天之上》《九天之下》《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是怎样发现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等科普文章。褚院士还经常在一些科普论坛作科普报告,比如《谈谈红外世界》《现代红外光电子发展概况》《从现代物理学发现看高技术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若干理念》,等等。作为一名科学家,褚院士长期担任上海市科普作家理事长,对科普教育事业具有广阔的视野,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独到的见解。本刊特约记者借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和承担的上海市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研究项目的机会,有幸走近院士,深入了解科学家在科普教育中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步入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从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少年强则国家强。综观国内少儿科普图书,尽管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少儿科普图书作者和编辑队伍人少力薄,原创性不够;少儿本位意识缺失,成人化问题严重;图书定价处于两难境地;装祯设计创意不够;营销策划工作不到位,发行量跟不上。针对这些问题,拟提出如下对策:精选优育人才,努力培养新一代科普作者和编辑;研究少儿心理,回归少儿本位;升华设计创意,丰富装祯内涵;强化营销策略,促动图书发行;等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一些社会怪象折射出我国科普的现状: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科普知识未能惠及民众,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不能满足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需求,科普人才发展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的要求。而科普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的推动者。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普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将科普人才培养列入国家教育系统,培养高端科普专业人才,建立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同时重视基层科普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建立职业化的专业科普团队,以此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1984年。您在美国成立了CAM出版社,专门研发、生产、推广青少年科普期刊《科学周刊》。请问当时您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本青少年科普杂志?您认为科普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褚君浩院士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热心科学普及工作,发表了许多科普教育著作和文章,如《能量》《黑暗中的半壁江山———红外》等著作和《九天之上》《九天之下》《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是怎样发现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等科普文章。褚院士还经常在一些科普论坛作科普报告,比如《谈谈红外世界》《现代红外光电子发展概况》《从现代物理学发现看高技术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若干理念》,等等。作为一名科学家,褚院士长期担任上海市科普作家理事长,对科普教育事业具有广阔的视野,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独到的见解。本刊特约记者借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和承担的上海市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研究项目的机会,有幸走近院士,深入了解科学家在科普教育中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4.
<正>【现状】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杨光在报告中指出,科普创作、科普研究、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本应是科研人员这一科普主力军的大舞台,如今却遭遇科普人员老龄化、科普人才匮乏的发展瓶颈。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科普人才总量为176.1万人,其中具  相似文献   

15.
今年10月25日,我国最大的虚拟博物馆群--"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建站5周年,师昌绪院士和胡启恒院士共同为中国科普博览新一个五年的壮丽蓝图画下了浓重的第一笔.中国科普博览也同时在生日快乐的祝福歌声中为刚刚过去的硕果累累的五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新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普形成了六个新的理念。它既反映在广大科普界的宣传、教育、活动、展示中,也体现在法律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指示中。理念一:中国科普进入了现代阶段科普在中国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现代科普,是相对传统科普而言的。传统科普,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  相似文献   

17.
科普之光开栏语《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能连接几代中国人科普回忆的读物也许就那么几本,但这些书的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它在当年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下科学的种子。科普作品让成长中的我们发现,科学不仅端庄严谨,而且感性可爱。我们由此爱上科学,接受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美好,科学城堡上方高高飘扬的理性大旗,让长大后的我们慢慢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进而推动社会进步。而这背后,饱含的是一代代科普工作者的美好夙愿,他们传播普及科学,放大科学的美感,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科学,让科普之光照亮未来。为响应新闻出版总署开展"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的号召,向全民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养,本刊拟从2010年8月开设"科普之光"栏目,推介在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有关科普的获奖作品,采访相关科普作者,同时摘登部分作品的精彩部分,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有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我读高一时(1982年),正在"向科学进军"的中国大张旗鼓地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出版了许多达尔文著作和进化论科普作品,激发了我对生物学的兴趣,并一直持续下来.今年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和<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物种起源>初版于1859年11月22日),世界各国科学界正在轰轰烈烈地庆祝,国内还未见到有什么举动,有的话,不知是否也会使一些中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像近年来那些高考状元一律功利地选择金融、经济作为专业?  相似文献   

19.
夏江林 《科学教育》2010,(2):F0003-F0004
南岳地处湘中,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境内还保存有7处原始次生林,共有维管植物232科,1044属,约2662种,还有不少的珍稀物种,如绒毛皂荚、伯乐树、篦子三尖杉等等,是一处有名的科普教学的理想场地。南岳树木园每年都要接待来南岳进行植物实习的各大学院校的学员,在野外的教学当中,结合实际情况,教会学员们认识植物的同时,也要了解一些植物在自然环境当中的一些生活习性及其用途,便于学员在今后的实践中去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变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直接关系到公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科技普及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对气象科普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国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应该在《气象法》、《科普法》等有关发展气象科普精神的指导下,建立起从经费、机构,到规划实施的气象科普人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