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屈原“发愤以抒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愤”就是“怒”吗? 有人提出“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屈原《九章·惜诵》开篇就提出“发愤以抒情”,可以说概括了屈原诗歌创作的总特征。屈原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而情因愤生,他的作品强烈的悲剧美感力量源于一个“愤”字。对这个“愤”作何  相似文献   

2.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论屈原“发愤以抒情”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在《惜诵》的开篇便说:“惜诵以憨兮,发愤以抒情。”这不仅是理解屈原作品的症结,而且是一道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美学命题。王逸在《离骚经章句》序中说:“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朱熹在《楚辞集注》序中说:“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出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王逸从汉儒说经的习气评屈原的作品,朱熹从宋代理学家的观点评屈原的作品,虽都失之偏颇,然而有一点是值得  相似文献   

4.
《惜诵》是《楚辞》中明确为屈原所写的作品之一,现为《楚辞·九章》的首篇。其开头部分几句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作〈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篇名"惜诵"系拈取篇首二字为题。其含义自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未有定论。《屈原集校注》列举旧  相似文献   

5.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6.
<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在降大任于斯人的同时,也把灾难作为一笔特殊财富赐予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因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说这段话的司马迁何尝例外?编外太监,精  相似文献   

7.
屈原作品中某些篇章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意见。争论的重点,尤其集中在《九章》的《怀沙》以下《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四篇上。从总的倾向来看,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是不相上下的。但是,主张这四篇是伪作的论著当中有两条历史资料,却迄今还没有人能提出有力的否定意见。第一条,《汉书·扬雄列传》说:雄作《反离骚》《广骚》之后,“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这是否可以证明西汉之末的屈赋传本还没有《怀沙》以下四篇?第二条,刘  相似文献   

8.
l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磋乎, ______!”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 领袖志存高远的胸怀。 2.出自《项羽本纪》的成语“_____, ______”,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装作 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_ 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 也。”表明了一种为了某种信念、原则可以不 惜牺牲自己的生死观。 4.《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_______;屈原放逐,__;左丘失 明,一一____;孙子腆脚,____;不韦迁 蜀,___;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作者在这里阐…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说:“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版)中也说:“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诗人。他活动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其不平凡的一生中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宏伟绚丽的“楚辞”之作。这些辞作与《诗经》中的“国风”共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故而“风骚”并称。屈原的辞作在中国历来深入人心,对诗歌创作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珍。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论屈原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等论著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科学的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作品的主流价值,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局限性。鲁迅论作家作品,不仅顾及“全人”、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为文艺评论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文艺心理学命题。它蕴含着强烈的心理内驱力,是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心理动力;它隐含着内心巨大的自我表现欲,成为司马迁实现人生超越的心理基础;它饱含着深切的情感体验,透射出司马迁在《史记》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3.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14.
《学子》2004,(2):48-49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名著,然而是“总集”,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作家是屈原,《离骚》是他的最伟大的作品,也是古代最重要的诗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南人”者,江南之楚人也,南人反秦事,发生于顷襄王二十四年元旦。(1) 屈原晚年的追述往事之作《九章》,对此历史事件是应当有所反映的。世之研究《九章》者,多将《思美人》与《抽思》、《惜诵》、《离骚》并连一起,定于楚怀王之世,屈原放于汉北之时。关于《抽思》与屈原放汉北的问题,我曾另有专文探讨。经多方论证,所谓“放汉北”,只是一种不存在于事实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荀卿的《赋篇》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品。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把荀卿与屈原一同列为辞赋的创始之祖。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意思是说,荀卿与屈原都是最早“作赋以风”的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荀卿的《赋篇》时,曾说;“曰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天问》中关于“鲧禹之事”有这样的发问:“永遏在阴天,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关于“伯禹愎鲧”的看法,历来有三种: 第一种是刚愎说,祖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禹,鲧子也。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少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林庚先生承此说,他说:“愎,音必,刚愎,婞直。”  相似文献   

19.
《离骚》云;“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喟凭”为楚语,连读为词,乃慷慨愤懑之义。《淮南子·修务》云:“发愤而成仁,(忄胃)凭而为义”(“(忄胃)”原讹作“帽”,下引高注同;此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忄胃)凭”即“喟凭”,与“发愤”对文,义亦相同,故高诱注云:“(忄胃)凭,盈满积思之貌。”又作“(忄胃)恲”,音同之异文,《广雅·释训》释为“忼慨”,“忼慨”,即不得志之貌(《说文·心部》)。“(忄胃)”字不见先秦他书,经传多作“喟”。《说文》无“(忄胃)”字,而《口部》云:“喟,大息也,从口、胃声。嘳,喟或从贵。”《方言》十云:“沅澧之原凡言相伶哀谓之嘳。”知其为楚语。又,“凭(憑)”亦楚语,见《方言》二。连词作“喟凭”,以状愤懑不平之意;此正《离骚》所用。又,从屈赋辞例看,“喟凭心”盖本作  相似文献   

20.
<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见于他写给友人的回信即《报任安书》中,同时也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发语酸楚沉痛,将叙事与说理融为一体,语言上交错使用长短句,并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其中表达“发愤著书”说的一段文字,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为下文论述方便,此处不妨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