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I.中国的水资源”说课(说教学程序)依据教学理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构成教学程序的整体指导思想。1.引课设计屏幕显示多幅风光图片,各抒己见。说出水的重要性。设计意图: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运用风光片引入新课,不仅让学生看到了地理景观实  相似文献   

2.
在有的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不可谓不精致,教学过程不可谓不流畅,但老师表情严肃,态度凛然;学生正襟危坐,中规中矩。听这样的课,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有些兴味索然。而在优秀教师的课上,除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我们更多地看到他们春风满面,热情洋溢,语言妙趣横生,学生和听课教师都如沐春风,动心动情。细细推究这两种课,其中有一个"情"字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课前布置学生采集矿物、岩石、土壤等素材,集中起来并进行登记,针对素材的点评灵活穿插到土壤肥料课程教学活动中。此方法既丰富了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教学素材。  相似文献   

4.
曾爱华 《江西教育》2004,(13):56-5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学竞赛似乎成了“作秀”课的代名词——只讲预设.不顾生成。这固然不排除“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大多情况下,竞赛课的确顺畅得如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只看到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很少或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然而,最近听了一些竞赛课,教师非常注重教学的真诚  相似文献   

5.
为克服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实验难度大、数值实验可视性不足的弊端,提出了将微课教学模式引入实验课堂的教学方法,并给出了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微课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以制作常规岩石三轴压缩实验微课为例,指出录制岩石力学实验微课时应遵循直观性、优选性以及操作规范性原则。分析了微课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征和优势,并探讨了微课模式在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微课实验教学具有节省教学成本、真实性强、安全环保、易于激发学生积极性等优点,可为油气工程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读了田径杂志2003年12期毛兴海同志《体育课的田径内容不容忽视》和2004第二期付龙同志《田径课教学该不该远离中小学生》等文章深有同感,笔者作为一名一贯重视田径课教学近二十年的中学体育教师看到当前学校田径教学的不佳状况,思绪万千。为重振田径课教学,偿还广大学生正常的身体能力和良好的健康状态,撰写文稿与关心学校田径课教学的同行们讨论交流,谈谈自身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的教学分析,我发现学生们听得懂与做得对完全是两码事。课堂上听得懂,一到课下习题就会出错,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大部分的学生仅仅看到数学知识的表面,缺乏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从而所看到的,学到的知识都是很狭隘的。因此,如何帮助学生们打开眼界、深入地去学习,充分的领略数学面貌成为了当下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口语交际课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的教学活动。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思想上都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活动,并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农村学校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常常会看到这样尴尬的口语交际课的场景:教材话题的城市化、成人化,学生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自然常识课本第五册18课《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是专业性很强的课。在准备这节课的教学时,我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书上列举的八种岩石,学校岩石标本中只有二、三种。我想方设法借到了一套品种比较齐全,岩石的相位比较好的标本,这就为学生观察、认识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岩石的特性与岩石的形成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是一条认识岩石特性的规律。教学中我将教材作了一些变动,把后面的课文中有关岩石的形成部分提前放在这一课中教学。根据岩石的成因不同把书上的八种岩石分别归入火成岩(岩浆岩)、水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岩石内部结构和特性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或个别的岩石上,而是纳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前谈话:小朋友们,看到过丹顶鹤吗?在哪里看到的?把你们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出来好吗?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惊喜,请看(教师通过课件展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报刊杂志和公开课的课堂上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出现了意外的课例,即当教师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中,突然一位学生提出了教师没有预先想到的问题,或学生回答问题时说出的答案教师也没有预见到,于是教师改弦易辙,放弃了原来的方案,以学生类似“奇谈怪论“的问题或者回答为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在某次教学大赛上观课若干,十几节课中只看到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而其他的十多节课没有一位教师重视这一教学环节。从这些课上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得不到普遍重视,二是教学目标只存在于教师的教案中或者脑子中,教师可能明明白白,学生却是雾中看花,教师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和评课活动中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微课作为教学视频和知识点相互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使用微课就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让零碎的地理知识综合化、系统化,最终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实现地理学习成绩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5.
1岩石会改变模样的模拟实验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发生变化的呢?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根据...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数学教学》2003年第4期看到一篇文章《一堂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1],作者桂老师讲述了一堂自己“未曾预料到”的对数课,课前,桂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对数和指数发展简史》,课上,由学生向桂老师提出一系列有关对数和指数认识的问题,桂老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在一些赛课现场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教学时间分秒不差,课堂气氛热烈异常,学生答问侃侃而谈,整个课堂完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答问,对问题的分析、重难点的把握、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语言的表述均堪称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8.
1岩石会改变模样的模拟实验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发生变化的呢?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理解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以下简称"整合课"),以其互动性强、呈现方式多样等优势,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整合课在实际教学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上学年,笔者有幸听了20多节整合课,回顾反思,在看到许多亮点的同时,发现一些整合课也陷入了一些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20.
一、开放课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有文眼,立题有题眼,教学也是如此,上课也要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既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再生点、立足点,也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板书课题时,问:看到圆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什么叫圆?有的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有的说,在生活实际中,为什么有的东西要制成圆形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