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质科技档案是地质部门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探、探测试验、专题研究等生产技术活动中产生的地质成果档案,它具有科技档案的一切性质和作用,同时具有自己的特点。1地质科技档案种类的多样性地质科技档案种类的多样性已为大家公认,概括起来有:为社会公益性提供基础资料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及其说明书、区域航空、物探及遥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普查、详查、勘探报告和生产勘探报告、闭坑报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资料;利用物探、化探、遥感方法对多种地质体,如地质现象进行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地…  相似文献   

2.
地质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科技信息的一部分,是宝贵的科学财富。在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日渐明显的形势下,为满足经济建设及矿业开发需求,必须大力开发地质档案信息资源。1.地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它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查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是记录地质资源勘查状况的基础性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  相似文献   

3.
江苏是我国较早开展近代地质工作的省份之一。地质档案资料工作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依法管理地质档案资料的推进,江苏地质档案资料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施行,推动了江苏地质资料工作新发展。2004年,省国土资源厅决定成立江苏省地质资料馆,负责全省地  相似文献   

4.
1地质档案的特点1.1多样性。地质科技档案,概括起来有:为社会公益性提供基础资料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及其说明书,区域航空、物探及遥感、地质调查资料;矿产普查、详查、勘探报告和生产勘探报告、闭坑报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资料;利用物探化探、遥感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馆藏地质调查及科研成果进行分类梳理,展示不同时期东北城市地质工作成果,为建设新型生态文明城镇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信息,提出加强多要素综合城市地质调查,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体系,促进地质工作与城市管理融合。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一些西方人随商务考察团对我国进行零星考察、调查.自1894年甲午战争后,直到抗战胜利,日本人在中国进行大量的地质勘测、开矿、修铁路、办工厂[1].辛亥革命后,我国自己组建了地质工作的管理机构、组建了地质勘查队伍,在自己的疆土上开展了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进行了调查,积累了丰富的地质成果一资料.本文力求通过调查者、调查机构和主要工作成果,梳理解放前我国地质工作开拓者、奠基者的丰功伟绩,来探讨我国解放前地质工作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地质资料是指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探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质资料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调查等,都离不开地质档案作为重要依据。在加大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进资料管理模式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好地质资料保密与利用关系,仍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地质档案是指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它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探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地质档案有地质原本档案和地质复制本档案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科技档案形成的影响 地质科技档案主要包括原本地质科技档案、复制本地质科技档案及地质科学资料三大类。长期以来,原本地质科技档案以其资料原始、系统、完整、保存期长,能真实记录历史等特点为国家地质矿产管理部门及广大地学工作昕重视,也为广大基层保管单位昕采纳自地质部颁发《地质档案原本立卷归档的具体办法》至今,基层地质档案保管单位一直沿用一国土资源部颁发《关于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电子件汇交工作的通知》([2002]93号)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地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档案材料的形成.使用和管理都在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传统原本地质科学档案的形成、制作和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全国地质资料馆数字化工作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地质资料馆是我国馆藏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的国家级地质矿产行业科技档案馆,收藏了自1902年以来我国不同时期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档案十万七千余档,排架总长度超过一万米,  相似文献   

11.
地质档案是地质工作者在地质勘测和勘探即区域测量、普查勘探、物理勘探、化学勘探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料,包括成果资料、水文资料、样品分析资料、钻探资料、测量资料、设计和科研资料等一系列地质工作必备的科学依据性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丁文江(1887-1936),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对中国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图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男儿壮志出乡关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绅士家庭,幼时就显露出非凡的天资.  相似文献   

13.
《兰台世界》2014,(Z3):159-160
<正>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地质档案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存在的原始资料和成果资料,以及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测试样品等实物资料。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而涉密地质档案资料在地质档案资料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涉密地质资料的管理在任何时期都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本单位在涉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谈我  相似文献   

14.
<正>实物地质资料是指地质工作中产生的岩(矿)心、标本、样品、光(薄)片等。这些实物地质资料同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一样,是国家经巨大投入取得的信息资源,具有重要档案保管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于2010年10月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工作,并由广东省国土资源档案馆具体实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物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将不可逆转的向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一、实物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必要性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  相似文献   

15.
成果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记载,是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总要依据,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防灾减灾、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各个方面。国务院349号令《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为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有力的保证。但是,在成果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资料汇交存在的问题1.自觉汇交成果地质资料的意识不强。《条例》第七、第八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  相似文献   

16.
地质档案是指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它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探等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表报、总结和有关的依据、指示性文件、成果报告和有关的图件、附表等科技档案。地质档案是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能够为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规划提供依据。由于地质档案数量相对多,内容繁杂,要做好这项工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吴家琦 《兰台世界》2005,(15):44-45
为了解决地质矿产资料的长期保存问题,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与服务的需要.根据国土资源部[2000]13号、[2001]257号文的部署,全国各省(区、市)均全面开展了本范围的地质矿产图文资料数字化工作.这是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它的完成不仅是将保存地质矿产资料的纸介质改变为先进的数字化资料,同时将完成由对资料的传统手工管理方式升级到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是第一次将如此多的地质矿产信息导人了计算机系统,这也为宝贵的地质矿产资料信息资源的快速二次开发和传递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地质矿产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是一次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18.
地质档案是指各个不同专业的地质工作单位,在地质科研工作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固体矿产、流体矿产、海洋、水文、工程等地质报告,区域地质调查、勘察记录、实验测试,科研信息、图件、数据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声像、录音、录像、图表等材料。地质档案  相似文献   

19.
1980年我经过单位的严格筛选,步入了地质档案事业,这是我新的事业生命的开始.以前我在地质钻探部门工作,亲身奋战在崇山峻岭中,对地质工作的艰辛了解最深.我的丈夫在野外第一线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近三十年.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就是他们地质队员辛勤劳动形成的地质报告、矿产储量、地质调查戡探找矿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档案是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以备查考的文件材料。从这个概念出发,地质矿产档案是指在地质勘查、设计、探矿、采掘等业务活动和行政管理中形成的,经过鉴选归档的文字、统计数字、照片、图表、声像制品、图纸等形式,反映地质矿产工作情况和历史发展的原始记录。而从地质工作的角度出发,由于地质矿产是一种不可再生产的资源,其结构、数量随着开采而发生变化,地质矿产调查数据只代表当时的数量和结构,其后会随开采而动态递减,使地质矿产经营者必须对不同状态的地矿给以的不同经营对策和产生的不同效果,都要记录、测算、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