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女性小说家,她一生创作了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而宗教道德的探讨和诠释一直贯穿作品始终.从艾略特的生活背景、宗教道德观形成过程以及对宗教的认知形式等方面,探讨艾略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海外文坛     
正T.S.艾略特诗歌奖揭晓近日,T.S.艾略特诗歌奖揭晓,出生于香港的Sarah Howe凭借处女诗集《Loop of Jade》获奖,成为自T.S.艾略特诗歌奖创立以来首位凭借处女作获奖的诗人。32岁的Sarah Howe拥有中英两国血统,现在就读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在从英国回到香港寻根之后,她把对血统的探索带到诗歌之中。评委会认为这部诗集运用了非常大胆的诗歌形  相似文献   

3.
像许多英国小说家一样,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年岁很大才开始小说写作。当她的小说《亚当·比德》(Adam Bede, 1858)出版并深受读者喜爱时,她已经40岁了。因此她小说中的人物也以成熟和经历丰富而著称。在大部分的小说中,艾略特将故事设置在工业社会前英国中部乡村小镇,她既怀念那个时代也深知它的局限性。玛丽安·伊万斯(Mary Evans,乔治·艾略特的真名)1819年出生在英国华里克郡的一个庄园。她的父亲是一个地产商。玛丽安在阿勃利农庄度过了她的童年。她就读过几所学校,在沃琳顿夫人的学校里,她成为了虔诚的福音派教义信徒。在母…  相似文献   

4.
"非个人化"一直以来被视为英国诗人T·S·艾略特标志性的诗学主张,但这一提法远不能涵盖艾略特诗学思想的发展.事实上,艾略特的中后期诗学思考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化"价值取向,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本质和文学阅读三方面均极力强调个性因素、个人视角的重要性.这与其早期的哲学探索深深暗合.应该说,艾略特的这篇博士论文所孕育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种子,在其中后期的诗学观中得到了绽放.对艾略特诗学观中"个人化"取向的梳理,有助于补正和完善艾略特的诗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乔治.艾略特,音乐造诣非凡。她的音乐素养远甚于其他英国小说家。维多利亚时代音乐盛行,而艾略特的小说中,总是不乏美妙的音乐,譬如,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中,音乐的作用尤其突出,而且深刻影响着女主人公玛姬的命运。本文拟以小说《弗洛斯河磨坊》个案,探究音乐和性别、阶级关系的关系,揭示女作家的音乐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宗师--英国诗人艾略特和德国作家卡夫卡的创作风格迥异,但笔下的情致却有相似的意趣--表现现代社会的混乱、冷漠,反映置身其间的现代人的孤独、痛苦与困惑无奈.卡夫卡的<<变形记>>和艾略特的<<荒原>>在表现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方面既有共同的出发点--现世的苦难,也有不同的归宿--卡夫卡是由苦难到绝望;艾略特是由苦难到拯救.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学学哲学,续到英国上牛津大学,后留英教书和当职  相似文献   

8.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受到维多利亚时代及简·奥斯汀和勃朗特的影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她们三人共同之处在于,美满的婚姻要以真爱为基础,不同之处则是艾略特并不具有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9.
乔治·艾略特是一位富有哲理思想的小说家。她的哲学思想中的伦理思想对她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艾略特的伦理思想深受费尔巴哈和斯宾诺莎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幸福观成为艾略特伦理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艾略特深刻思考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权利与义务、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师的忠告     
<正> 艾略特是英国的著名诗人。1922年发表长诗《荒原》奠定了他在英美诗歌界的地位。1948年,艾略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1.
"新批评"流派兴起于美国,但它的源头却在英国.艾略特和瑞恰慈作为开创者,他们从逻辑实证主义倾向、对立调和有机论的影响和亚里士多德的渊源三方面为"新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瑞恰慈为"新批评"思想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亚当·比德》中,艾略特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赫蒂,布道者黛娜和波塞太太.在小说中赫蒂总是处于被动、消极的边缘地位,她的性格与品质不是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呈现出来,而是通过剧中的男性话语来界定的,甚至她的一生也被男性主导者亚瑟所控制.在小说中,另外两个女性形象黛娜和波塞太太的描述,则表明她们对于父权制社会的奋斗与抗争,同时也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主义思想,表达着她对女性的关注,渴望获得女性自身独立和话语权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艾略特的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人公麦琪放弃爱情、选择亲情,体现了艾略特的人本主义道德观,她的温情、博爱体现了艾略特的女性意识观,麦琪的死既体现了人本道德观中女性的道德与人格魅力,也表明了作者思想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及本能论的观点对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进行分析。艾略特的作品中充满了重叠的意象与象征,长诗《荒原》就采用梦幻式的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精神的幻灭和对社会的绝望。弗洛伊德学说为艾略特的诗作提供了形式及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在开创现代诗风时艾略特也借鉴了传统,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统。在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结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的早期文论一度是新批评派重要的灵感源泉,但新批评派对艾略特的思想并非全盘接收,而是从"文本中心"的立场对之进行了修正.因此,当后期艾略特皈依了宗教、走向更加宽广的宗教文化视野时,双方的龃龉也就越来越突出.艾略特提出的"感受力的统一"、"客观对应物"以及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与新批评派"意图谬误"、"感受谬误"及对纯文学标准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分野.从对立于新批评派的角度来看,后期艾略特突破极端文本中心的困境,来到一个更宽广深入的文化境遇,恰恰对于新批评派突破自身瓶颈具有最直接的借鉴作用.在思考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歧异的过程中,我们清晰觉察到了文学"美"与"伟大"相互依存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反浪漫主义的“非个性”化理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创作论及批评的目的与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的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艾略特的文学和批评理论,并认为艾略特既要求批评要做到“非个性”化,尊重艺术形式本身,又要把批评置于传统意识的绝对权威之下。这种观点为新批评派提供了思想倾向,但其许多认识又与这一流派其他理论家的主张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8.
张于 《华章》2013,(13)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虽然终身未嫁,但婚恋却是她小说创作中的一贯主题.18世纪的英国,影响婚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资产,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简则对婚姻有着她独特的见解:爱情是婚姻最基本的条件,但财富有时是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婚姻还应当门当户对.《傲慢与偏见》就是通过对几对青年的婚姻描述,表明了她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乔治.艾略特的前期作品《亚当.比德》、《佛洛斯河磨坊》和后期作品《米德尔马契》中的叙事话语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从作者型声音过渡到间接性叙述;叙述者性别立场的转换;后期小说中卷首引语的使用。艾略特在追寻叙事权威过程中采用话语迂回的叙述策略揭示了她矛盾的女性观,说明在男权文化氛围浓厚的社会中,女作家在写作中建立女性叙事权威时所面对的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20.
英国文坛在19世纪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女作家群,如夏洛特·勃朗蒂、艾米莉·勃朗蒂、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特(原名为玛丽·安·埃文斯)。其中,乔治·艾略特因其作品对道德的严肃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而被当代英国批评家F.R·利维斯列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