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冒出这个怪怪的标题,是因为在桂林阳朔西街中了毒。元凶就是那本遍布于街头店铺的《在西街快乐中毒》。记得此书开篇就是《泄露了西街的秘密》。于是借“题”发挥——“泄露了校名的秘密”,翻译成“白话”,其实就是“校名溯源”。之三:清华大学当年咸丰帝一定没有想到,所赐“清华园”之名,让今天的万千学子仰慕不已——作为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的清华园,已成为清华大学的代名词。清华园,地处北京西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1911年成立…  相似文献   

2.
风雨九十载     
可以说,清华大学起源于皇家园林熙春园里的一个工字厅。它的主体是用一条游廊把前后两排房子联成一体,形成一个“工”字,因而得名“工字厅”。据说当年乾隆驾临于此,发现这里林山变幻,环拢着一泓秀水,绿树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不禁让他想起晋朝诗人谢混的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增阿,寒裳顺兰沚,水木湛清华。”于是就题下了“水木清华”四个字。清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赐于后来的咸丰帝;把工字厅赐给了其第五子敦亲王奕综,而工  相似文献   

3.
一字妙联     
刘炜 《老年教育》2010,(1):38-38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出一上联求对,联中仅一“墨”字。不少人遂以“笔、纸、砚、书”等字应对,却均不是佳对。惟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  相似文献   

4.
简讯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75周年诞辰的日子里,清华园也迎来了清华大学党组织建立70周年,学校党委将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庆祝党的生日。 清华大学是国内外著名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校,她不仅以其先进的教育科研水平而被社会各界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大师之园”,而且以其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被誉为“先锋之园”。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1926年11月,清华园里就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此后即使历经敌人  相似文献   

5.
一清代团练之法,始于嘉庆朝川楚之役(即白莲教正理教起义)。自从太平军金田起义,各省大吏又纷纷倡议团练,“以团辅官”,“以练助兵”。咸丰二年清文宗又谕令各省仿照嘉庆年间办理团练。但是嘉庆年间所谓练勇,多半由国库支给饷糈,咸丰年间国帑枯竭是办不到的,着由地方绅士量力筹办,不假手于吏役,是绅办官督。经费既然不由官出,则官督的力  相似文献   

6.
168 9年清朝康熙皇帝在南巡后 ,对江南的山水园林羡慕不已 ,即命人在京西一些明代故园上修建皇家园苑。 1 70 9年 ,康熙将一座开始建造的园子赐予皇四子雍亲王 (即后来的雍正皇帝 ) ,这就是最初的圆明园。“圆明”二字是康熙命名的 ,“圆”取《易经》“圆而神” ,即运转无穷之意 ,“明”则取光明普照之意。雍正登基后 ,在园里增建朝房、衙署和八旗营房。从此每年春天到冬至时 ,雍正便驻跸圆明园听政。这个习惯被其后继者一直保持到咸丰年间。圆明园在雍正、乾隆时不断扩建 ,最后达到 3千亩左右。乾隆收集了不少江南名胜一一仿建 ,点缀在园里…  相似文献   

7.
清代《内起居注》作为清宫秘档,源自明代旧制,发轫于康熙年间,成熟于乾隆初年。《内起居注》记载了清代皇帝的内宫生活轨迹,由懋勤殿太监以奏事处“小折”为据撰成,不仅是《起居注》的史源蓝本,更是当时人所记之当时事、本朝人所修之本朝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王玉蓉 《文教资料》2007,(18):89-90
《儿女英雄传》是约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一部侠义小说。本文拟采用封闭式研究探讨《儿女英雄传》中程度副词“很”、“太”用法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黄延复一、“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本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清华学堂”,是因校址设在清室遗园清华园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名“清华学校”。由于她有“庚子赔款”这个历史背背...  相似文献   

10.
以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后改为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即三山五园为主的清代西郊皇家苑囿,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居住、理政和游憩的皇家苑囿,在清朝存在的268年间,清帝有226年在三山五园理政。三山五园成为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自康熙帝开始,大多数清朝皇帝在这里听政理政,处理日常政务、重大事务和国际关系,见证了清朝政治的跌宕起伏和清代的兴衰历程。三山五园是一部浓缩的大清史。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发端于清代咸丰年间的襟江书院,迄今已有160年历史。现有4645名学生、272名教师。"以江为襟,以水为师",诠释了襟江人的教育情怀。"让每一处空间育人",是襟江小学的教育特色。二十四节气文化墙、传统美德文化墙、开放式校史文化园等独特的德育景观让师生时时接受校园文化的濡染。  相似文献   

12.
镇南(今南华县)在唐元宗天宝时称为和子、雞和。后改为镇南。 “镇南舟车走集之郊也,东西以楚雄云县(今祥云县)当其冲,南北以姚安景东为之蔽,且土地硗瘠,民情柔顺”(《镇南州志》)。可见南华是勾通滇东、滇西的要塞,历来为兵家所争之地。由于地处东西迆之要道,从元代忽必烈南征至清代咸丰年间,回族多次移居镇南,对开发镇南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以前镇南州城内居住的有三分之二是回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乾隆至咸丰年间清代官员奏修川陕栈道的奏折为资料来源,对清代川陕栈道的具体维修情况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两大问题:第一,清代川陕官道中栈道的基本状况及其用途;第二,清代川陕官道中栈道的维修情况,具体有维修栈道的次数,维修经费,维修技术,维修的时间特点等。从而考证出了两个问题,即:第一,以道光年间为分界线,清道光年间以前的维修所表现出的特点是频率小,规模大;道光以后(包括道光年间)维修的特点表现为频率大,规模小。但总起来看,道光以后的栈道维修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组织性,因此维修力度较之道光以前更有加强之势。第二,清代由宝鸡入四川的栈道的维修仍然是一个碥道逐渐取代栈道的过程,而并不是有的学者所谓的在清代之初碥道就取代了栈道。  相似文献   

14.
据记载,清代皇帝夏季很少在紫禁城内居住。乾隆皇帝曾有这样的诗句:“京城烟火多,紫禁围红墙,固皆足致炎,未若园居良。”说明他已经知道京城特别炎热,而要去园居了。当时园居的去处有二,近则西苑(中、南、北海)或圆明园,远则承德避暑山庄。但是,皇帝也不可能完全不居皇宫。在宫中及园居解暑,主要靠打扇(用人工或流水动力摇动扇子)和冰桶冷却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有的时候聪明,有的时候傻,但始终在进化。历史有的时候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历史不是镜子,是开了又落的花,朝花夕拾,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下面说说1860年的9月29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咸丰逃离圆明园的事儿。在圆明园建成以后,清朝的皇帝就一直住在这个园子里。很多皇帝可能一辈子就去两回紫禁城,登基一回,结婚一回。紫禁城给人的感觉是保守、呆板、戒备森严,而圆明园给人的感觉极为浪  相似文献   

16.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贵州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苗、侗、水、布依等各民族起义。咸丰五年,梁维干在“六洞”地区率先领导侗族款军举行武装起义,广泛联合苗、水等起义军和太平军石达开部队共同打击敌人,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王朝在黔、桂、湘交界地的统治势力,在贵州地方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起义虽然失败,但却换来“六洞”一带多年的安宁,朝廷被迫免征粮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咸丰年间,他高中进士,在南书房担任翰林编修,相当于现在的书目编辑。这天,咸丰皇帝来到南书房巡视,  相似文献   

18.
团练在清代官书中又被称为乡兵、乡勇。清统治者将团练、积谷和保甲同列为“地方应办事宜”。作为清朝政府利用绅士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它成为清王朝维持地方治安的主要工具。 近代以后,由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兴起和发展,团练这种组织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盛极一时,其性质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为近代湘、淮勇营兵制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翠红 《宁夏教育》2009,(10):62-62
有一次,我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我正;隹备带领学生学习下一个环节,有一名学生举手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圆明园是古代皇帝的私家园林,可为什么就能被英法联军轻易就毁灭呢?守园的那些士兵哪里去了?他们为什么不与英法联军战斗呢?”  相似文献   

20.
郭志明 《农村教育》2002,(12):59-60
对学生来说,语文老师应该是魅力无限的。当老师来到教室,当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语文老师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引力。这种魅力,如果用“定格”手法形容,就像清代刘鹗《明湖居听书》(《老残游记》片断)描绘的说书艺人王小玉一样,往台上一站,眼睛向台下一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