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羌族释比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羌族释比经典是羌民族的百科全书,释比是羌族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释比的言行与传承的释比文化。规范、促进了羌族社会的发展进步。羌族人崇拜万物。崇拜自然,感恩自然赋予人类的生存条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神的旨意规范人类行为。以“神树林”的结果作为生活教材与教育典范,把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释比经典形成习惯法而继承发展,科学地、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而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的先进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2.
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羌族文化的传承和"释比文化"息息相关,释比是羌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遇难。震后社会各界对汶川的羌族文化和大禹文化保护备加关注。虽然很多羌族文化遗产受到损失,但政府和高校对其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5·12大地震后对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析,指出了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能有力地推进羌族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在民族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乡村旅游可以对羌族传统文化起到抢救、恢复、保护和传承作用。因此羌族地区乡村应把握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原则,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处理好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羌族人口增长迅猛。到2000年"五普"时,其增长速度在各民族中位居第二。位于羌族聚居边缘区的平武羌族人口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羌族人口的兴衰、演变和发展趋势,论证了社会变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羌族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羌族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在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格局中,羌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的重要元素。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破坏。经过各国媒体的报道,一度不为人们了解的羌族文化逐渐走出羌寨、走出国门,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目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本文概述并分析了当前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英译,探讨了羌族传统服饰名称的翻译方法,以期帮助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服饰文化,促使其走出羌寨,融入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6.
羌族的禁忌源于原始社会羌人对于万物有灵和神灵、祖灵、鬼灵的信仰崇拜,具有传统久远,分布广泛的特征;羌族禁忌的核心功能是自我保护,其在稳定羌族社会秩序方面,有着一定的"社会契约"的功用,对于羌族传统的生存环境、社会生活等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羌族民众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民间歌谣充分展示了古老羌族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具有"活文化"的价值。以羌族民间歌谣为切入点探求羌族口传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机制,不仅有利于人们对羌族民间歌谣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和教育价值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羌族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羌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文章聚焦2008年以来,特别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北川、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主要聚居县羌族刺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采用"整体主义"视角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借助田野调查、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途径,对羌族刺绣的历史、生产方式、针法、传承方式、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实用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之一,是羌族特色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濒危音乐评估框架(MVEF)",以羌族"瓦尔俄足"音乐为例,对羌族传统音乐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反映出羌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体现在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方面:音乐记录材料的数量不足、质量不一,其可及度低;音乐记录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及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羌族特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构建和传播还缺乏整合整个羌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和传播平台。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如下对策:提升羌族音乐类特殊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意识;系统整合羌族各类音乐的记录材料,加强其可及性建设;改进和创新羌族传统音乐记录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完善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以期为羌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使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具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如何使"互联网+"时代与羌族文化有效融合,更好地传承与保护羌族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传承与保护羌族文化的价值诠释的深入分析,进而揭示出"互联网+"背景下传承与保护羌族文化面临的困境,最终从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传承保护习惯与打造人才队伍和创新方式、载体及机制四个方面作出路径选择,以期有效地传承与保护羌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为探讨电视传媒应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性和着力点,课题组基于对羌族、非羌族的问卷调查和对羌学专家、电视节目编导的半结构访谈获取的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羌族和非羌族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电视传媒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电影、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羌族历来就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孝道美德,羌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伦理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羌族孝道观念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孝道观念的核心就是感恩意识,白石崇拜是羌族感恩意识初步形成的最初体现,羊的崇拜是羌族感恩意识从自然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过渡的表现,祖先崇拜是羌族感恩的升华和孝道观念产生的标志。在孝道观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基础之上,羌族的孝道伦理思想最终产生和形成,并成为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孝道伦理思想内涵十分广泛,涉及物质赡养、精神赡养、尊亲敬亲、祭祀缅怀、礼仪礼貌、继志承道、尊老尚老等诸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从总体上看,羌族孝道伦理思想内涵以"养亲、思亲、尚礼、尚老"为主,其特点是儒化性、宗教性、实践性和去政治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制约羌族传统体育"蛾捉"项目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羌族传统体育"蛾捉"项目的发展受地理环境、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较为直接。通过建立完善的科研体系,引入学校教育和旅游互动发展等措施,可以使羌族传统体育"蛾捉"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羊皮鼓舞作为羌族最为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形成是在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其中包括劳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宗教习俗等集体规约的理据性意识而形成。通过对阿尔村羌族羊皮鼓舞的实地考察,发现羌族羊皮鼓舞与哲学意识、祭祀活动、社会教化、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等都存在很大的关联,并有其特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作为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进入高校校园进行推广,不仅能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从舞蹈文化中领略羌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5.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人依山而居,以青山为伴,以蓝天为友,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民族,羌族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迁徙,饱受风雨的侵袭,创造并保存着一支属于本民族的完整体系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音乐。在没有完全了解羌族音乐之前,笔者以为羌族的音乐是单一的,只有徵调式和商调式,但通过多年对羌区的走访、收集、调查、整理,证明了羌族音乐还存在着大量的羽调式、宫调式和少许的角调式。  相似文献   

16.
"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在羌族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释比需要经过拜师学艺,最后通过"比格扎"仪式来完成身份确认。因此,"比格扎"是释比文化的重要传承机制,也是羌族宗教信仰特征的集中展现。本文以汶川县月里村"比格扎"为个案,描述和分析这一羌族释比的传承仪式,并在此基础上浅析羌族宗教传承机制的特征以及其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羌族传统体育"蛾捉"活动的形成、开展现状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羌族传统体育"蛾捉"活动的形成与羌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提出:在不改变原有的文化色彩的基础上,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元素,不断把羌族传统体育"蛾捉"推向社会。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2015-2017年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羌族文化研究论文,选择关键词"音乐、舞蹈、体育、服饰、节日文化、文化资本"等为代表的羌族文化研究方向,梳理近三年羌族文化研究论文的现状,分析研究热点及不足,进而对羌族文化的未来研究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笔者通过对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羌族释比文化的发展历史,以期为羌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着手,探讨以大禹为首的羌王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途径和领域,透过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阐明了古羌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通过对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的概念,文化扩散的分类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总结,归纳出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的两大特点:一是从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向羌族的文化区扩散,再由羌族文化区向非文化地区逐步扩散,有时甚至直接由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域迁徙到非羌族文化区;二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羌族传统文化的扩散出现了千年难遇的"级别式扩散","拯救式传播"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扩散,其速度快,力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