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武典 《今传媒》2016,(1):38-40
大数据时代,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加大了受众信息判断和选择的难度,商业化、市场化的利益驱使,导致虚假、低俗新闻泛滥,这对媒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把关人",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问题值得重视.本文将对我国媒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着重探讨网络传播环境对媒体工作者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并就此提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以期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吉会 《新闻传播》2023,(15):94-96
随着移动网络的基础设施遍布五线城市,网络用户群体愈发壮大,网络媒体便成了市场上的新风口,甚至推动了传播业态的变化,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也改变了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过去,信息传播被少数的专业媒体机构所把控,逐渐形成了垄断,而现在,网络媒介赋予了任何人自由表达的权利。与此同时,信息生产量正在翻倍上涨,真假参半的海量内容让受众逐渐迷失了方向,易于被网络水军“带节奏”,从而引发群体极化等现象。报刊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一大代表,需坚守媒介伦理,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让受众理性、客观地获取信息。笔者就媒介素养的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本文将盘点当下媒介素养所遇到的问题,再立足于报刊编辑的角色,理清楚媒体融合对报刊传播的助力,从而提出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罗小东 《青年记者》2016,(24):95-96
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基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而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国家起源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稳定源自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媒介素养层面和国家认同层面,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基于媒介素养层面的影响分析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受众媒介素养提升中的媒体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媒体的发展,作为传播主体,应该在受众媒介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从建立健全媒介信息传播的问责制度、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引导受众媒介素养提高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体时代,媒介的受众同时又是媒介信息内容的创作者。这种对传播影响的主动性应对既归属于信息素养,又适应于媒介素养中合理利用媒介的能力要求。向来以技术见长的信息素养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泛化为包括媒介素养在内的全能素养①。而此时的媒介素养也得到进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场报道以其信息传播的独特性,受到受众广泛关注,本文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分析融媒体时代新闻现场报道在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接收信息,转而变成了内容的生产者和制造者,这种受众的高度参与感对于充满仪式感和现场感的新闻现场报道形成了价值重构。  相似文献   

7.
综观媒介发展史,大众媒体对不加甄别的庞大受众进行信息说服的模式在大部分时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由于技术的发展.也有一些旧有媒体面对传播效果更强大、更富有吸引力的新媒体,开始立足于自身优势,实行"差异化"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8.
冯博 《传媒》2019,(9):89-91
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违背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过度传播负面、娱乐、低俗化的内容,致使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党"现象愈演愈烈。这一方面损害了媒介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也误导了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认知与判断,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通过合理的路径构建应对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现象的对策势在必行,这既要求网络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原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能力,也要求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有理性、会思考的受众。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10.
范祖荣  周建辉 《传媒》2015,(20):70-71
信息化时代,我国传统媒体开始走向并融入市场,媒体与受众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微妙且深刻的变化,从而出现了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体育信息传播模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受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消遣,这就要求体育信息传播模式尽快实现自我革新与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1.
侯夷 《出版广角》2018,(3):53-5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的传播范式,丰富了信息传播模式,为新闻编辑人员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文章分析新媒体对新闻编辑的影响,阐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进而从提高新闻编辑对各种新闻的判断能力、提升新闻编辑政治素养、强化新闻编辑专业能力和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诉求等层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新闻编辑工作绩效的提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姜博文 《传媒》2021,(14):61-63
伴随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重构与信息技术的变革,社交媒体在国内外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智能算法推荐开始替代专业人士的决策,也为治理社交媒体假新闻乱象提供着可行路径.这需要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传播素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方式,并持续强化人工智能治理和信息传播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3.
媒体经常滥用手中的话语权肆无忌惮地"狂欢",而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不对称地位的受众声音显得相对沉默,而这种沉默益发助推了媒体无理"狂欢"的螺旋上升。改变种种愈演愈烈的畸形传播环境,既要加强媒介自身的自律,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传者自重,使受者真正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  相似文献   

14.
聂颖  张宜军 《出版科学》2013,21(3):29-32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和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改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又融合,媒介生存格局发生变化;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消融,单一传播转为双向互动传播。这对编辑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编辑要具备前瞻性媒介研究力、多媒体传播策划力和多信息整合知识力。编辑可以通过更新理念、升级技能和构架体系等途径不断提高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论受众媒介素养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大众媒体法治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低下、传播内容低俗,为传播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不但污染了受众接受信息的环境,而且误导了受众的价值取向。因此,受众的传媒素养培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从让受众充分认识媒介、加强法律规范的引导、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深化民族道德体系的培育4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不仅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行为及习惯,更深刻改变着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新闻传播的生产机制,同时也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传播技术革命给新闻从业者素养带来的挑战 新闻从业者素养之所以在当下受到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播环境的变化有关:以互联网、Web2.0、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有的传播环境和新闻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综观媒介发展史,大众媒体对不加甄别的庞大受众进行信息说服的模式在大部分时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由于技术的发展,也有一些旧有媒体面对传播效果更强大、更富有吸引力的新媒体,开始立足于自身优势,实行“差异化”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18.
张捧  陈淼 《编辑学刊》2021,(6):30-34
后真相语境下,受众往往从情感出发,对所关注的新闻进行情感宣泄和表达.由于新媒体的话语赋权给了受众更为自由的发言权和传播权,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变,网络新闻编辑审核新闻信息缺乏甄别和多维分析意识等原因,导致了模糊性新闻、拼凑性新闻、煽惰性新闻等异化现象层出不穷.网络新闻编辑防范新闻异化需要强化意识,坚守新闻真实原则,提高媒介素养,转换自身角色,关注受众情感,做好引导工作,提升把关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指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参予者,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传媒,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有的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指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