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产生之日起,不同的哲学家对历史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作为哲学现代转向的重要根基。历史主义成为研究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马克思哲学是哲学转向的一部分,其在运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分析,阐述了他的历史主义方法及其内涵和本质,比较了他的历史主义与以往历史主义的不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揭示了被本质思维掩盖的“历史”自身,为现实生活世界寻求确定性依据,为作为人类理想生活的共产主义寻找必然性,在历史与实践的客观性上弥合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诞生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上,从主体性视角出发,走出了形而上学的思辨迷雾,确立起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主客统一的分析理路,进而在对“现实的人”的本质之揭示中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以此说明意识是人的生产活动的观念再现、精神变革取决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正是在这种强调历史变革的生成论视角下,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从“现实的人”及其对象性活动出发阐明了社会历史作为“人类生产史”的本质,从而在历史生成论视域下完成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3.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4.
以“自由个性”为理想的“人文主义”哲学观,反对“唯物唯心”二元对立,反对将“物质”视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是把“人”和“人的本质力量”视为哲学的出发点,把“人的意识”和“人的精神”及“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视为哲学的基础。主张“以人为本”,“精神文明第一,精神文明决定并创造物质文明”,使人类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充分显扬、无限丰富。  相似文献   

5.
名实哲学观点认为:“体育”存在“名”、“实”两个层面,二者是约定俗成的关系,无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概念研究应综合考量“名”和“实”两个层面;体育概念的含义应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求依据。“体育”是多义词,指代两类本质不同的实践活动: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和以竞技取胜、潜能展示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发展观为基础,以辩证和实践的态度超越黑格尔的哲学发展观,为哲学的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强调体系化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交融的世界才是正常的世界。马克思以时代境遇为问题意识,聚焦后亚里士多德和后黑格尔相似的总体性哲学分裂危机,认为要以哲人为中介发挥自我意识哲学的实践性,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将理性原则贯彻到现实世界,实现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必然发展,进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沟通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唯一途径,在此过程中,思想的正确与否将得到切实的检验。理论研究必须指向实践,立足实践需要,而不能脱离实践。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必须直面社会生活,立足于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断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个从肯定哲学到否定哲学、从站在“哲学基地”上思考问题到离开“哲学基地”走向实证科学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以“反哲学”即实证科学的立场实现了哲学观的根本变革,从而终结了“全部哲学”。马克思“终结哲学”的真实含义是:反对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把它们包罗在内的科学的科学”,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反对从任何原则出发来解决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主张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历经百年的现象学运动,经历了从“纯粹”到“不纯粹”的哲学转向,具体体现为从“理想本体”走向“生活世界”、从“独白”走向“对话”、从“超历史”走向“历史”等。可以说,现象学的这种理论转向也在西方现代其他各派哲学中得到了体现和回应。发人省思的是,无论是“纯粹哲学”还是“不纯粹哲学”都有其深刻合理性,因此,这场看似完全相悖的哲学“纯粹性与不纯粹性”之争,实则会通于一种相反相成的对话关系之中。这种对话关系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一种能够真正消解所谓“权力话语”的“公共领域”的确立,而这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的创立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浩大工程,其创立贯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相互促进和整体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凸显其自身内在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利益难题”,促使他在对黑格尔国家学说批判的基础上,从市民社会和利益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对象从“私有财产”到“生产关系”,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其著作体系的不断发展成熟,最终发展到《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标志,不但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也是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幸福生活的指南。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足点;它的世界观是把现实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它的社会历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认识论、价值观是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天,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伟大事业中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普遍终极的本体,遗忘了人的生存,陷入了虚妄的抽象境域;马克思哲学立足于实践,将自然和社会看作客现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使哲学最终由天国降到尘世,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实践变革的现实回归.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都充满了危机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人学视阈下,重新理清人、生活、实践等概念在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所蕴含的意义。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源自于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启蒙运动中理性思想的影响。其理论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根本动力是人的实践活动,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素材,更促进了马克思生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文艺以语言符号为媒介,使人的自身生命意识物化和对象化,这可摆脱现实的局限,建构起超越于现实的可能性世界。有了可能世界作为背景,人类就能够在想象中自由地重新构造现实世界。因此,文艺的本质不是再现生活中已有的东西,而是创造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文艺审美创造是对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补偿,即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超越,是对于实践活动自身的有限性的扬弃或突破,使之象征性地突入无限的领域,向人类敞开一可能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最高理论本质,从实践的纬度解读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从“社会和谐”走向“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找到了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6.
18 4 4年前后 ,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处于“内悖”的时期 ,即能够运用的哲学武器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内悖”突出地体现在《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缘此导致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对此著作的认识丛生歧见。  相似文献   

17.
“反传统”是飘荡在20世纪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幽灵”。对哲学传统的反叛,开掘出哲学的新景象,但又封闭了哲学的历史行程与未来发展空间。哲学传统与现实关系的解决,是21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前提与出发点。当代哲学,要有承续传统的自觉意识,应在传统与现实的相互照观以及相互转化中丰富哲学的内涵与理解,同时要在多维视野中把握传统,才能使传统成为哲学创新性发展的激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批判资产阶级史学中形成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而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是把批判的武器变为武器的批判。列宁指出: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这个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中“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批判的观念是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一个统一的、重大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包括历史理论和历史编纂学)也是这样。它一开始就以批判地战胜资产阶级史学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达成离不开宗教批判这一重要环节,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则印证着马克思通过宗教批判已经转向唯物主义视域的事实。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一重意蕴则高度体现了这一转向的开始,即马克思在宣告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环节已然结束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个产生了宗教的现实世界,同时以对宗教双重社会功能的肯定找到了哲学这个担负着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其不仅使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事业具有了彻底性与现实性的可能,更是马克思开启唯物史观视域转向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一门教人求索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的本性在于怀疑、反思和批判,在文化激荡中彰显真善美,提升人的道德涵养和精神境界。中师哲学课程的开发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为两翼,扩展文化视野,将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突显哲学的现实价值为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