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奥 《视听》2024,(4):142-145
在知识经济风靡的当下,东方甄选抓住机遇,开拓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模式。其头部主播董宇辉凭借密集的知识输出和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在主播与消费者之间构筑了较稳固的关系网络,实现了电商直播影响力的社会扩散,持续赋能其货品销售渠道。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依据来阐释主播与消费者间的互动机制,并结合引爆点理论分析构筑主播与消费者间稳定互动仪式的策略,可以发现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的互动仪式机制包括成员聚合、情感共鸣、仪式破圈三个维度。参与式文化与主流媒体互补叙事,加速社会下公众知识需求激增,乡村振兴与农产品电商直播契合,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知识分享型电商直播的破圈。  相似文献   

2.
依托互联网产生的直播带货成为重要的线上销售模式,其蓬勃发展造就了相同领域内主播直播内容和形式的同质化愈发严重,差异化缩小使得直播间博取用户关注、增强用户黏性愈发困难。然而,新东方所搭建的直播间作为由教培机构转型而来的“新人”,却突然在一众直播间中脱颖而出,究其根本离不开对直播场景、直播形式、主播品牌IP的打造和互动形式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直播的垂直化发展,具有社交和电商双重属性的电商直播应运而生.在众多电商直播中,淘宝直播的规模和关注度都处于领先地位.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对淘宝直播的互动仪式进行分析发现,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直播平台为用户提供虚拟在场和共同关注,局外人界限变得模糊且隐匿,在电商互动的引导下用户不断进行情感累积,形成群体认同,推...  相似文献   

4.
吴越 《采.写.编》2023,(12):190-192
目前,直播带货作为直播电商发展的新风口,引领直播电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拉动社交、内容、电商等各平台的流量势能,助推传统媒体转型,直播带货几乎成为各大平台的标配。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消费及生活方式,带货主播通过其特有的优势对受众产生巨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电商直播带货也为消费者购物带来弊端,直播带货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直播带货中电商主播对受众的角色认同和在直播中受众的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进而提升直播带货中受众的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5.
张霄 《东南传播》2021,(2):15-19
近年来,电商直播作为新兴的网络消费模式,不仅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追捧,还引发了各路资本、平台的瞩目与青睐。面对电商直播的迅猛发展态势,究竟是什么促成了电商直播这场大型互动仪式的持续发生?本研究结合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模型,对直播带货的火爆现象进行了微观情境下的要素、互动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6.
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丰富了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方式,而这种网络直播的方式也为政府提供了一种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新的契机.本文将借助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山东潍坊交警直播执法为例,从微观角度对政务直播中政务"主播"与用户互的动行为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巍 《东南传播》2021,(10):44-47
"场景符号化"是融媒体时代电商直播的主流范式.电商直播不仅作为商业行为展现出无限的经济活力,更在符号消费的文化意涵上深刻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在市场、消费者、主播等多主体的互动下,电商直播得以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符号系统建构出一个绚丽的消费神话,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这一逻辑.消费者易被这种幻象所俘获,出现消费目的异化、自身情境感知力弱化、消费判断情绪化、消费道德庸俗化等诸多问题,值得人们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冉亚敏 《传媒》2021,(15):79-81
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恢复阶段,先于其他行业复苏的是电商直播行业.本文通过央视主播朱广权与淘宝主播李佳琦合作开展的跨界公益营销"谢谢你为湖北下单"为案例,结合此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与电商直播平台联合展开的几次公益营销,探析主流媒体与电商直播平台利用"头部"平台的引领,通过场域的共振实现多方共赢,并借助受众的狂欢心理完成主流价值观建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视频直播将成为"两微一端"后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用户量、传播力迎来更大突破,"边走边看边播"和具有"临场感"的移动视频直播时代已经到来,因此笔者以互动仪式链这一理论分析了直播间内部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陈昕 《东南传播》2022,(9):126-129
本研究通过在直播间参与观察主播和观众的行为来搜集资料,分析网络主播是如何进行“自我商品化”的,观众又是如何参与到这一商品化的过程当中去的。网络主播将自我包装为一种商品,通过语言性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将自我呈现在直播间当中供观众进行消费。观众通过留言评论和主播实时互动,共同建构直播场景,并通过送礼行为参与到主播“自我商品化”的过程当中。主播身体的异化是主播和观众“合谋”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新闻访谈类节目是重要的视听节目类型,其中的直播形式更是受到观众们的欢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移动新闻访谈直播成为当下的热点形态.本文重点关注各类移动新闻客户端上的新闻访谈直播,首先从形态演进角度分析了从广播电视新闻访谈直播到移动新闻访谈直播的形态演进;其次,结合互动仪式链相关理论,从移动访谈直播间、直播过程的互动、访谈内容的共享三个层面分析了移动新闻访谈直播的特点;最后,总结了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分析移动新闻访谈直播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直播带书是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出版企业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跨界融合的新生事物.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这一新型线上商业零售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出版营销实践.文章从主播的身份角度分析了当下直播带书的应用模式,以符号消费、拟剧论、受众商品和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观照,从构建主播人设形象、提升主播图书选品能力、丰富直播带书营销场景、创新直播营销话术4方面探讨了新媒介环境下提升直播带书营销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人们的互动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个人之间不断接触而延伸的仪式链。不同于泛娱乐化的主流直播,学习直播中少有直接互动,那么,学习直播是否具有情感体验?本文使用深度访谈法和网络观察法的研究方法,以互动仪式链为框架进行检验,发现学习直播满足互动仪式链的要素。在满足互动仪式链的条件下,分析学习直播对用户的情感体验,总结出学习直播的特征、制约性因素及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宁  阮一婷 《传媒》2021,(10):55-56
当前,以电商、真人秀、游戏等直播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受关注,网络直播自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发展至今,用户规模已突破六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直播带货进一步推动了电商直播普及应用,但以主播为焦点的舆情事件也层出不穷.在以直播平台、MCN机构、网络主播、商业企业以及监管机构、协会组织等为主体的网络直播数字文化传播体系下,有效的自律他律已成为网络直播发展需要从数字媒介素养、社会协同共治等方面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直播为媒介的平台实践对消费者和企业的互动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梅罗维茨的场景理论,通过深度访谈和虚拟民族志观察对图书直播场景中的互动实践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主播身份调试与场景调性冲突、直播主体间有效互动缺失、把直播作为关系连接的长线思维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进而提出UOP整合,优化主播结构;重视直播社群建设,运营私域流量,搭建关系连接渠道;以强互动增强用户体验价值的互动模型和创新思路,以期从理论层面增加场景研究的丰富性,并为提升图书直播互动效果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於流芳 《传媒》2015,(11):71-72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媒介终端的移动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深刻变革着媒介信息承载的状态和媒介信息流通的手段,社交媒体的博弈最终指向了具有黏性特征、将碎片化的用户串联在一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探讨了全媒体视阈下用户在微信传播中所构建的互动仪式诸要素,用户对微信等社交媒体依赖的本质在于用户在其提供的模拟情感情境下获得了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相似文献   

17.
赖珏 《今传媒》2023,(8):52-56
国际体育赛事直播肩负着凝聚社会力量、激发情感共鸣、增强国家认同等传播使命,具有竞争性和观赏性,吸引了诸多观众。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网络视频直播逐渐成为了青年网友观看视频的首选,直播间的弹幕作为表达介质,给他们提供了情感互动和集体狂欢的技术空间。本文基于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2022年腾讯体育女篮世界杯直播中的互动仪式机制,旨在研究青年群体的表达方式、情感样态和价值认同表现。  相似文献   

18.
当前火爆的网络直播现象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后出现的,究其本质,网络直播就是主播身体的展演,以及观众对其所进行的"凝视".本文提出在主播与观众的身体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身体成为主播自我呈现的媒介,也成为观众在文字符号后潜在的主体对象.直播中呈现身体并进行一种面对面交流,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身体是网络直播的基础.同时,在网络直播间中,可以说是建构了一处虚拟的场景,该场景提供了主播与观众之间交流互动的虚拟空间,也是伴随着身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张佳  王雪莲 《青年记者》2017,(26):41-42
近年来,网络直播平台迅猛发展,手机直播APP呈井喷之势.其中,聚集了众多帅哥美女、草根偶像、才艺达人的秀场类直播尤其受到年轻人追捧,用户数量大、黏性高.用户通过购买虚拟礼物赠送主播,创造了网络直播的“吸金神话”.“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人,他们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本文对观看网络秀场直播用户的需求进行剖析,并揭示掩藏在狂欢体验下的不良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直播电商的兴起不仅仅是数字营销方式的升级,更是媒介属性的迭代.从图文时代的"颜值经济"到泛媒时代的"荷尔蒙经济",直播场域通过情感制造重塑群体之间的互动仪式,促进产业链终端不同主体之间的要素协同.其中,主播的个人形象魅力创新了社会信任背书的形式,并以圈层文化为基点增加了社会流动性.在个体被数据精细解析的微粒社会下,直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