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3.
常志刚 《东南传播》2011,(11):104-107
本文对麦克卢汉媒介研究中有关媒介教育的理论建设和领域拓展所做的开创性贡献进行梳理。试图探究其玄妙的格言警句式的媒介理论中,可用于指导媒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概念体系。本文认为,麦克卢汉较早地介入了媒介教育的领域的研究,他的媒介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电子媒介革命与媒介教育,反环境即媒介教育及媒介研究与媒介教育等方面的论述。他的...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上世纪90年代末对波德里亚的作品的翻译和引进,国内学界对这位法国后现代思想大师越发重视,越来越多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波德里亚的名字和他的一些重要概念逐渐为国内从事文化、社会、哲学以及媒介研究的学者所熟悉.波德里亚关于媒介的批判思想,散布在他众多的论著和文章里面,同他关注的问题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吕正兵 《编辑之友》2021,(10):87-93
将海德格尔思想融入媒介分析,是突破主流传播学研究的可能路径之一.海德格尔的技术观、本体论、存在现象学方法是当前媒介研究中主要利用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的嵌入为重新理解媒介注入了活力.但现有的媒介研究对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把握还不够,缺乏系统的分析视角,造成了对新媒介技术、媒介生活世界等方面的理解迷雾.驱散迷雾需要将媒介引入海德格尔的整体思想中,依托深厚的存在论思想和方法论阐发泛媒介时代的传播现象,进而为沉寂已久的媒介现象学研究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梁波 《传媒观察》2015,(4):48-50
成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马歇尔·麦克卢汉是电子时代媒介理论研究的奇葩。他提出了众多标志性的媒介思想,如媒介即信息,媒介杂交论、冷热媒介论,然而麦氏理论中还有众多被忽视的理论概念和命题,譬如赛博空间、信息时代、技术(媒体)是延伸也是自我截除,电视是听觉和触觉的等理念。这些理论为认识新媒体时代,人、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规范和反思人、技术和媒介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辛楠 《新闻界》2014,(1):17-22
媒介环境学派以研究媒介、文化和社会的关系而闻名,但也饱受技术决定论的质疑。在"媒介意识形态"理论中,波兹曼厘清了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既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深深表达了技术研究中所饱含的人文关怀。本文从媒介的偏向性、媒介的隐蔽性、作为整体生态环境的媒介以及对技术决定论误解的澄清中对该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客观地认识媒介与技术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方式,并为我国媒介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10.
梁颐 《东南传播》2021,(12):67-69
关于麦克卢汉,洛根认为,麦克卢汉是改变了我们对技术、媒介和传播看法的系统思想家,他最有价值的想法是"媒介就是信息",而且它永远不会过时.虽然麦克卢汉声称他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中展示过理论,但他确实有一个理论,洛根称之为"媒介通论".媒介通论由探索、图形/背景、地球村等10个要素组成;关于书籍的未来,洛根认为,书籍不会消失,因为讲述的故事或叙事无法在互联网上的几篇短文中捕捉到.当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时,网络直播和网络视频是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但它们永远无法取代书籍;关于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现在的研究工作,洛根认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洛根教授担任老特鲁多总理的政策顾问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另一个学习媒介的舞台.洛根将沃尔特·翁的工作并入其工作,如在《理解新媒介》一书中利用了翁的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在洛根看来,语言是人脑向心灵的延伸.艺术是另一种媒介形式,它能够影响大脑和心脏,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洛根关注的重点是语言的起源和演化,他刚刚完成的三本书是他对媒介环境思想进行的最新补充;关于媒介环境学研究,洛根认为他和麦克卢汉一样,不认为学科之间有所谓的界限,所以会跨学科地使用概念,如"超临界性",洛根认为媒介环境学研究应该遵循麦克卢汉为我们建设的道路,他给年轻学者的建议是阅读麦克卢汉和其他媒介环境学家的原著或译文.  相似文献   

11.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梁颐 《新闻世界》2014,(4):269-270
北美媒介环境学的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为媒介技术进化引入了认识论哲学基础,形成了奠定他学术地位的媒介进化论。媒介进化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得益于跨学科思想的帮助。媒介进化论借用并补充了达尔文的思想,糅合并升华了坎贝尔的思想,延伸并修正了波普尔的思想,并以自己的哲学框架对信息技术本质进行了展现。  相似文献   

13.
张金凯 《新闻界》2020,(4):85-92
自20世纪媒介技术迅猛发展以来,对于媒介的认识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传播学和媒介研究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发展前行。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媒介研究范式变革时期,鲍德里亚与恩岑斯贝格两位思想家就媒介理论的基本认识展开一场争论,秉持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恩岑斯贝格在法国"五月风暴"的氤氲下推进本雅明的技术文化理论,发展出了意识工业概念,对于思考媒介理论的合法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鲍德里亚来说,媒介技术的"进化",实为一种拟真替代本真的社会交往,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传播活动中,最终将导致人的本真缺失,因而宣告传统媒介理论已失去解释力。本文认为,这两个看似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对话实则包含了媒介理论研究的两种路径,即作为生产工具的技术论与作为传播工具的文化论。当我们在回顾和梳理鲍德里亚和恩岑斯贝格的争论时,需要从媒介化社会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媒介理论的技术论和文化论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尚晨光 《今传媒》2016,(12):116-117
一直以来,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两大传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从行为科学角度出发,一般采用经验性的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批判学派主要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经常采用结构分析法,同时也注重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20世纪新兴的媒介环境学派则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并从技术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人、媒介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媒介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赋能技术驱使下,新兴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并迅速演进,在承续以往媒介形态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新兴媒介有着鲜明的特殊演进规律.文章通过对媒介形态发展历史的阐述,分析历史性媒介演变的基本趋势及不同媒介形态之间内在的关系特征,进而通过现阶段新兴媒介技术发展、符号传播特征以及与人感知作用关系,概括出新兴媒介形态演进的特殊规律,并讨论了新兴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南弹唱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乃至其艺术性质本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从发展变迁的视角论述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和现代媒介技术对甘南弹唱艺术及其传播效果带来的影响,并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以拓展其发展空间作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3,(7):9-13
每种新的媒介出现都给社会生活带来变化,并促发人们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对媒介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理论上形成"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两种观点。保罗.莱文森将媒介放在人类生态的大环境中,阐释了媒介在人类生存的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基于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本文认为媒介对社会影响遵循的是生态技术决定论。技术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依据的是技术与生态的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