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印度     
课本第95页:“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表述与课本第69页“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表述有出入。“印度”和“古印度”不是同一概念。古印度是历史地理名词,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今尼泊尔)而不是“印度”。张骞通西域前,西域某些国家已经信奉佛教。可见,佛教传入西域是在西汉前期;传入内地是在西汉末年。课本第69页的表述更为严谨。“古”印度$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2.
西汉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西部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两部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3.
<正> 西汉初期,全国政治斗争重心在西北地区。匈奴“暴虐中国,中国被受其害”匈奴劲骑威胁西汉北边安定,汉武帝在承鉴前代对外战事成败的基础上确定了“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都”,意为“全部”;“护”为“保护”,设立西域都护就是为了保护西域各政权免受匈奴之害,同时防止西域各政权之间互相兼并和攻击。西域都护直属西汉中央政府,其办事机关称都护府,设在西域中心乌垒城(今轮台县古尔庄)。西域都护是西域最高地方长官,大致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秩比二千石。  相似文献   

5.
西汉侯国设置、撤并频繁,给同时期县级政权建制沿革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西汉设置的两个“新市侯国”并不皆在钜鹿地,王弃之的“新市侯国”是在中山“新市县”的基础上设置的。《汉志》记载的中山国“新市县”也曾有过短暂的侯国历史。  相似文献   

6.
成语“乱七八糟”是个贬义词,形容十分混乱,一团糟。该词源自我国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和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先说“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西汉后,大封功臣,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同时还封了很多列侯。这八个异姓王  相似文献   

7.
翻开历史画卷 ,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 ,均对西部尤其是现在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西汉时期 ,郎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史家称之为“凿空” ,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 ,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 ,也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 60年 ,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都护” ,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 ,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一、屯恳戍边。在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屯田军民共开荒五十余万亩 ,不但解决军粮问题 ,而且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的生产方式 ,促…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即以盛产丝织物而闻名于世。据传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当时希腊人、罗马人就知道东方有个古老的“丝国”,可见中国的丝绸已通过曲折的途径,辗转运到了欧洲。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的中西陆路交通,我国大宗的丝织物也由此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中外历史学家把古代这条交通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当时所开辟的也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国和西域的音乐从此沿着“丝绸之路”互通有无,不绝于途。  相似文献   

9.
一、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使”管理新疆。隋在西域地区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唐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别失八里”等处行省等行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祖国内地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统一,也始终保持着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流。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内地牛耕与养蚕技术的传入西域;在文化方面则主要表现在佛教和乐舞的由西域传入内地。 牛耕养蚕传西域 西域的原始居民最初主要从事狩猎和畜牧。后来又有了农业,用石斧、石锛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用石镰收割;用石磨盘加工。稍后,发展到使用铜斧铜刀。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汇报情况,司马迁据此写出了《史记·大宛列传》。其所记天山以北一带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行国”,天山以南虽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城郭诸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引进中国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认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可以促使人们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我国学术界在涉及其概念、理论特征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上,则是争论不断,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看法,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谈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思想家们的思想观念中,教育是一种人的事业,它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目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对以后提出"儿童中心说"的杜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杜威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儿童中心说".罗杰斯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具有含混性与逻辑矛盾,并未与"马克思主义"(或"传统马克思主义")区别开,后者在地域上也属于"西方",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本质、理论基础、理论特色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同"马克思主义"存在重大差别,因而从总体上讲并非是"马克思主义".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西方马克思学(左翼)",而其准确称谓应是"西方马克思理论流派",它是西方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学说及社会变革的一种学术探讨,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西方盟国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性的“再教育”,这是现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试图对一个民族的所谓“民族特性”进行全面改造的政治尝试,该政策是由英国首先提出的,它主张用西方的民主传统去影响,改变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占领之初到占领体制结束,西方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涵盖了整个文教体制,“再教育”,促使德国人民对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培植了民主观念,从而使德国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德国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蜕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中叶社会学问世以来,秩序论、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的社会学家们就对“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秩序论社会学家眼中,“和谐社会”意味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一致;在功能论社会学家眼中,“和谐社会”意味着社会功能的和谐与统一;在冲突论社会学家眼中,“和谐社会”意味着矛盾与冲突中的和谐与一致;在互动论社会学家眼中,“和谐社会”意味着人际互动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人文资源的和谐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繁荣,就这要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注重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注重以新疆文化带动新疆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时期,赋予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以极大机会,社会历史向人们展现自我,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仰望之情油然而生。人们上述这样的历史经验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个人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看到的自己历史定位;社会历史感的核心借助否定性辩证法和交往行动理论多方面地展现了其与个人之间的拒斥与被拒斥的关系,这也使它更能够被个人所认识,人们开始用文化与社会历史感核心打交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展现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解释社会前进动力的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情歌对唱曾经是湘西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传统,是湘西儿女恋爱的媒介.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被沈从文吸纳进小说中成就了一个灵动飞扬的"湘西世界".情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想象的翅膀和浪漫的源泉,是小说人物形象诗意的栖居,是湘西儿女自然生命形式的吟唱.情歌是"湘西世界"一个特有的美学符号,情歌增添了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色彩,具有突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使得中西跨文化交际日益广泛,中国人对西方人该如何表现出友好与适度的关心才能更加符合西方人的隐私文化?而当一系列典型的"中国式关心"的问题不自然地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时,由此产生的文化休克与文化冲突使得文化交际者深思该用何种语言去完成跨文化交际才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无礼。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引发了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也点燃了重建主义和传统主义之间的学术争鸣.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传统主义和重建主义的三次交锋,得出结论:西方课程论发展的困境实质是研究者自身的困境;“概念重建运动”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逃避了问题.我国课程论不应效仿西方后现代课程的“概念重建运动”,而是要扎根课程开发的实践,努力研究和开发出更高效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