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中西语言观上的跨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观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对语言本质的看法不同。在中国,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把语言仅仅看成表“意”、达“意”工具。但是,西方人却不赞同只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的观点。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贤哲对语言工具观的批评尤甚,极力强调要重新审视语言的本质。首先,他们把语言视为人的存在形式。认为语言  相似文献   

2.
元朝是东西方大交流的时代,蒙古人的征战以及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使得东西方在蒙古人建立的秩序下开始互相了解,这也是西方人“发现”中国人的时代。当时的教皇、国王派出了正式的使节,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的商人也陆续前来中国经商,使得当时中国的很多信息被传到了欧洲,逐渐勾勒出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初步认知体系,形成了西方人的“中国观”。元朝时西方人的“中国观”依旧包含了此前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他们很多论述还是用一种传奇故事的方法来阐述;但随着他们对中国认识的深入,欧洲人在对比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对中国还是有了一些客观的认识,甚至有些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这连中国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3.
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化传统中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探索,这就是心性学说或心性心理学,其提供的是对心性的理论阐释、探索方式和干预技术。这包括对心性性质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特征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觉解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体验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意向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践行的理解和解说;对心性失常的理解和解说。“新心性心理学”就是立足于本土资源的创新,其探索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本身、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环境背景。一是心理化,是对西方的和中国的心理学传统的新认识和新解析。二是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种新理解和新视野。三是心理环境,是对心理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思考和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知识存在与人与客观外界的相互联系之中。求知的过程即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西方走着各自不同的路。本文介绍了中国与西方传统文化中知识观中的几种主要的代表思想,也简单辨析了不同知识观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做了对比,加深了我们对中西传统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王娟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30-134,139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西方先进的种族论和进化论为指导,将人类社会历史视为种族斗争、民族竞争的历史,较为深刻地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些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观.梁启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演变、发展、各民族如何斗争融合等一些基本的民族问题,对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本文就梁启超民族史观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6.
儒、道家思想文化对中国人自由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家思想自诞生以后,几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专制形态。道家虽主张自然,但因其自然而无为之思想遮蔽了人积极能动的一面,所以束缚了人的自由,但却给人提供了一处消极避难之所,故也流传至今。在这两种思想的交错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被迫式的人观和自由观。本文将尝试对这一影响进行探讨,以便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掘中华文化之精华,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7.
柯对历史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坚持不懈,从善如流,顺应时势,知不足就调整:他的“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和发展和他及时、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美国中国学发展状况和趋势有关,当然也和整个美国中国学与国际局势发展大背景有关;他由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到“中国中心观”,再到对人类明共性问题的探索,这一历程与他受到史华兹的影响分不开;他不主张两种化的一般比较,而主张一种化在两个时间点内的研究.注重历史变迁中比较敏感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几点,不仅反映了柯本人的清史研究特点,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美国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特色和现状。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的孔子有多张面孔,时而是儒家,时而是道家,时而是由儒入道,对这一现象大致有三种解说,一是“诋訾说”,二是“助孔说”,三是“尊孔说”,这三种解说均忽视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和文本主旨,而有以儒家之功利观进行评判之嫌,因而未能揭示著者本意。本文试图从“形式即内容”这一理论视角作出新的解说,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著者对语言能否准确表达思想持怀疑态度,它是著者相对主义理论在语言观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贡斯当第一次将自由区分为古代人的自由(政治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个人自由),并阐释了这两种自由观的内涵、形成原因以及混淆两种自由观的实践后果。其自由观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国人尊经尚古的后顾性时间观,西方不同的地理历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前瞻性世界观,美国民族积极向上的国民性格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生活和语言中的种种现象也体现了这两种价值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异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早期“和谐”观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源于对数量关系的最初思考,都包含着“杂多统一”和“对立统一”两种基本的形态,且具有由前者向后者发展的轨迹;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异在于:西方早期“和谐”观是充分展开了“对立”环节的“和谐”,最终导致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辩证法和以“理念”为中心的本体论;中国早期“和谐”观的“对立”环节未经充分展开。因而缺少真正完备的辩证法和本体论,最终导向了以追求平和、中和,即平衡的实用关学。中西方早期“和谐”观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但中西方文化的上述特点,并不代表它们在价值上有高下之分,二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期会通。  相似文献   

12.
晚清已降,西方"现代性"思想侵入中国文化肌理,致使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空间成为了一个危机场域。但是,徐志伟的著作《发现另一个"乡土中国"》钩沉了诸如鲁迅、梁漱溟等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关于中国乡村的"别样表述",从而剖解了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有益元素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结构,重新发现了"乡村"的复杂性及其独特价值,不仅为我们解决农村问题乃至于"中国道路"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也补充、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逝世后,以北洋政府为主导的舆论,将袁塑造为“手创民国”的“功臣”,对之极尽颂扬;而在南方革命党人的口诛笔伐之下,袁则完全为“叛国违法”的“元恶”.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述,反映了民国时期两种政治势力对政局稳定和政治改良的不同考量.在此过程中,“袁世凯”巳非单纯层面上的“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或者举国征讨的“逆贼”,而已然演变为一种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政治符号.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能在西方开花、向中国嫁接进而在中国结果。这里试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西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入及其发展的影响”及“重新整合方法论 ,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比作"洪水",他意识到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流弊,主张对其进行必要的"疏导"。蔡元培极力推动发展科学事业,但对当时运动中占主流的科学主义却持有异议;他倡导向西方现代社会学习,但主张对西方文化的引介要全面;他是解构经学意识形态的倡始者,但却不是简单地否定旧文化;他始终把文化发展当作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主张在救亡与启蒙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洪水论"蕴含着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体现了一位成熟思想家的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胡适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他带着中国的问题与其宋学的家学渊源而理解美国,同时又以西学观念为前见理解中国。他观念中的美国与中国其实都是作为具有主观色彩的幻像而存在的。在美国,他代表的是东方文化;在中国,他又代表着西方文化。这种双重的身份带来的是他与两个世界的双重的疏离。胡适在中西文化上遭遇的解释学困境具有普遍的原型意义,他是中国现代性的化身。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大片时代。这些大片是在中西方力量对比已然发生变动的全新文化处境中叙事的,呈现出明显的弥合东西方市场分裂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大片的表意策略和叙事风格:一方面通过对古装宫廷和战争、武侠功夫打斗、民俗风物和地理山川景色等中国式元素和文化符号的二元性表现,既满足中国市场新的自我想象,同时又迎合西方市场有关中国的固有期待;另一方面则利用普适性的人性人道观念,将中西两个市场粘合得更为深刻和隐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结构的绵延在19世纪中叶遇到了危机,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天朝大国"的威风丧尽,挟西方军事、政治优势而来的"西学东渐"则使以儒学为核心、正统、主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从此,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战略性的历史任务是一要在经济、政治上发奋图强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要在思想文化上(特别是从形而上的高度上)回应西学,充实、改善、再建民族精神支柱.这两者都有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缺一不可.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前一任务已初步实现,后一任务则仍须大力加强.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应当放到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给以公允的分析评价.从近代到现代,几代中国文化人对"西学"的回应是由浅入深的.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到梁漱溟的东西比较说,再到熊十力的体用说,直到<新理学>体系的形成方才达到一个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新的形而上的高度.因为它确实是融会中、西、古、今,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又灌注了现代精神.从<新理学>的书名到所使用的理、气、道体、大全等范畴,令人一望而知是对宋明理学的"接着讲",但又用西方哲学特别是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加以阐释,把中西哲学的意蕴境界沟通互介并纳入具有自己特色的哲学体系之中,其理论上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胆识是后人的一笔重要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会通中西自明末徐光启等人开始之后,到清初已成为学术研究特别是历算领域的主流。在中西会通方面,薛凤祚既对西方天文历法、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历法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与吸收,也对中西术数思想进行会通,试图用西方占星术复活中国传统术数。由于中西学术从体、用到思维方式都迥然有别,他的会通是不彻底的。然而,薛凤祚中西会通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