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3.
道德底线教育略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底线不是辉煌,而是平凡;不是高峰,而是基础;不是激情,而是理性。在当前,它已成为一种道德呼唤,以维护人类的尊严。学生在学校学习,为未来生活做准备,道德底线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即个体不愿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所实际遵循的道德规范与传统整体道德相去甚远,社会道德越来越外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漂浮于现实层面的无根的浮萍。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许志强 《教育导刊》2002,3(6):33-36
现阶段中学生--包括笔者的许多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既不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标志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又不属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道德价值观,而是一种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这种功利主义道德价值取向决不仅仅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而是为当今绝大多数中学生所认同的.  相似文献   

6.
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单纯的"审美"境界,而是人们在"乐以行仁"的自觉努力中实现的一种特定存在状态,一种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审美又超越审美的"美乐"境界。  相似文献   

8.
肖川 《青年教师》2008,(3):14-16
近日在《中国德育》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道德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社会必然性、道德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规范性等问题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并不是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道德在其与人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规定性,道德的这种本质规定性与它的社会本质和规范性特质不但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并行不悖、互为存在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由与道德关系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与道德都是人之属性。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取决于一种尺度。善是自由的根本尺度,这种尺度不是对象或客体对主体的一种规定,而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对外部对象或活动客体实现的一种价值要求,即道德判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善的过程,道德的完善,就是自由的实现;自由以道德作为最终表征,道德以自由为表现形式;自由是人的一种自主、自决、自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使用必须以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与遵循为基础;只有通过道德责任的自觉选择,才能达到理想的自由境界。因此,在自由与道德的关系中,道德是实现自由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自由离不开道德的判断,道德以自由的实现状态为依据,道德与自由共生共存,密不可分,道德与自由的这种关系是人的目的状态不同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起最大作用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德商.所谓德商,就是指测定人的道德素养的一种指标,具体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当时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操守、行为规范.家庭对个人的德商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的德商培养,重点应在道德心理品质、道德人格品质、道德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时代,表现出了相当激进的进化论思想。对于这一时代而言,它与过去的关系不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而是一种彻底决裂的关系。"十七年"农村小说中呈现出的历史态度无疑是对时代氛围的反映,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能与传统完全分道扬镳。在这里,我将抽取两个方面来阐释这一问题:一是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因为自然(土地)无疑是最能反映农民本源的东西;二是乡村传统道德模式的变化,基于个体的道德标准到基于集体的道德标准的转化过程使我们有可能窥见历史与现实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不是命题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与语境相关的。知识主张的适当性也是随着语境的特征而不断变化的。语境主义认识论是基于科学实践解释学的一种知识分析框架,是在具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解释学阐释。语境主义正义观运用系统化的方式将情境与原则相勾连,它并不是要建构一种综合性的正义理论,而是寻求与特定情境相契合的特定正义原则。沃尔泽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道德哲学或道德实践是系统规制的,道德需要选择,需要阐释,正义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德之基础的“利益” ,并不是作为实体范畴的“利益” ,而是作为经济关系范畴的“利益”。利益不只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得以确定的基础 ,同时也是个人道德得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道德行为不等同于学习“道德认识”、“道德认知”或“道德判断力”等道德知识,而是包括情感、意志、理想等系列因素在内的一种生成式、融通式的发生过程。“体验式”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之境,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由“知识的道德”向“实践的道德”的转变。体验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外实习。而是由体验项目、体验时间、体验引导者、体验途径、体验实施、体验监督等要素组成的一种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一种终极的关切态度,是人对现有世界的内在超越,是一种主观确信态度,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和指导,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道德是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和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人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信仰是道德由他律转为自律的内在规则;信仰为道德提供本体论的依据;信仰推进道德的演进和发展;信仰赋予道德以力量;信仰支持道德主体对于道德追求的坚毅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人的思想、道德接受活动不是一种简单存在,而是一种场存在。场,是关系存在的产物,是由各种相关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场存在。道德接受磁场是指发生在道德领域内,传递者、接受者、环境、接受中介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心理空间。由此可见,影响人的思想道德接受是由多种要素通过复杂混沌的作用而构成的。  相似文献   

20.
虽然同为儒家,但在精神和理论形态上,荀子的伦理学与孟子的伦理学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如果说孟子的伦理学是以义务或要求为特征的,那么在荀子,他的伦理学则是以欲望及其实现为特征。在这种伦理观念体系里,道德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欲望或利益的条件和规律;道德的任务不是达成某种崇高的境界,而是建立一种共同生活的秩序以代替相互间的冲突和斗争。这样一种道德虽然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崇高和伟大,但现实和生活需要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