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第28条中,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并对扩大就业作了具体的阐述。 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好就业报道是新闻媒体实现“三贴近”的具体形式之一。1998年,本刊曾组织过“搞好再就业报道”专题研讨,时隔5年,我国就业形式又发生了新变化,在新形势、新政策下如何做好就业报道,本刊再次组织专题,厘清就业报道的发展,探寻报道规律,以期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积极就业政策成为国家战略,关注就业问题,关注如何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新闻舆论的热点。《中国青年报》作为一张主要面向青年读者的全国性主流大报,近年来在就业报道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报道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受到中宣部、团中央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郑重提出:“编辑人员对于提供有益的精神养料、防止精神污染,负有重大责任。”这既是党和国家对编辑人员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也是对编辑人员的关怀、希望和鞭策。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实际意义的。这是基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以及全力建设“两个文明”等重大决策提出的。作为思想战线上的一名编辑,一定要把“负有重大社会责任”的问题,放到国家和世界的全局去认识,要同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同《决定》的总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社会民生,历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在“史上最难就业年”里做出不一样的报道?《东南商报》推出一组《海归学子求职记》系列报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创新上做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积极服务许昌市“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2008年以来,《许昌日报》与许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创办了《创业·就业》版。目前,版面运行4年,已出版近百期。回顾4年来的办报历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6.
《信息系统工程》2011,(4):11-11
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找准着力点推进广播影视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提并论,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  相似文献   

8.
从1997年起,一直不被传统机关报重视的就业市场的信息突然走俏起来,短短两年功夫几乎席卷了武汉市绝大部分媒体,先后有近10家报纸加入对就业信息的争夺,打起武汉媒体市场的“就业战”。晚报性质的报纸从一开始就瞄准就业市场。武汉市最早的一家子报《市场指南报》,从1993年12月创刊之初,就设置了《金融、人才、商迅》专版。1997年5月21日,设置专刊《就业指南》,后转办成颇具特色的服务性栏目《人求事、事求人》一直坚持到现在。其后,1997年底创刊的《楚天都市报》,从1999年3月3日,设立了2个版的《…  相似文献   

9.
郭全中 《青年记者》2012,(19):53-57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十七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密集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政策.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是从整体来说,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问题与难题丛生.  相似文献   

10.
邢薇 《中国广播》2005,(11):77-78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娱乐频率2004年1月5日开播大时段职场专题节目《就业直播室》,每天11:20~12:00播放。《就业直播室》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新形式下创办的,以关注职场动态,发布择业信息、促进人才交流为宗旨,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焦点,全方位、多视角扫描长春市人才交流的最新动态,贴近百姓、关注民生,积极打造春城独一无二的“空中人力资源市场”。  相似文献   

11.
新华日报《新华论坛》的《“对策”也可当镜子》,是一篇内容深刻的好文章。这篇稿件辩证地分析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不正之风,认为“对策”既是一种不正之风,要坚决反对;同时,又提出“对策”也可以当作镜子,从中找出政策上的弱点,及时加以补救和完善。去年夏季,各地报刊陆续发表文章,批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股歪风,这是非常必要的。但  相似文献   

12.
贺明银 《出版广角》2015,(17):186-187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社会稳定和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不断加快,旧有的就业思维、就业理念和就业体系都面临着深刻变革,这些问题倒逼学术界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些全新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大学生就业能力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论》一书进行解构和分析,力求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特别提出要“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同年12月9日,《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意见》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建立人大代表履职档案,完善人大代表述职制度”。  相似文献   

14.
李梦诗 《兰台世界》2023,(S1):51-52
<正>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动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报到证。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稳妥有序推动取消就业报到证,“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以下统称“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1]。这表明,国家层面已明确未来将取消报到证,目的在于简化毕业生报到手续。  相似文献   

15.
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战略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要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真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方针政策,为报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大显身手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讲就是要“以毕业生为本”。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就应该做好毕业生档案的转递工作,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最好的检验《对“深入生活”这个口号的再认识》(见《上海文学》1年11期,作者查志华,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对作家要“深入生活”的问题提出了异议。文中虽然原则上肯定这个口号“在革命战争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就业已经越来越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强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在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乃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20.
辛颖妮 《大观周刊》2012,(25):171-171
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其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模也日趋扩大。由于医学的专业性较强,决定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导致近年来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