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她说,朱永新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让她感触很深,也引发了她内心深处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在她看来,书中朴素的道理是所有教育人应该弘扬的,也是教育界有些人已经缺失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要从一个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研究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只有教师用心去反思教学,教学才会不断发展进步.本文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反思为例,谈谈该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教学知识量大,学生难以吸收 初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内容有过多次变动,实验教材里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二是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此外还外加了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因为知识点较多,课堂教学量很大,所以课堂上时间紧,学生思考和参与实践都比较少,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太好.  相似文献   

3.
不知不觉中,阅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翻开书,躲开世俗的缠绕与纷争,沉浸在白底与黑字的世界,这不仅丰富了我的思想,慰藉了我的心灵,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阅读,提升了我的职业情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理解:"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理解的用心就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孩子,心中时刻装着孩子,引领他们愉悦地探索、游戏、学习与成长。上海市北郊学校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真诚地表述了作者对  相似文献   

4.
朱剑萍 《文教资料》2005,(26):95-9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它必将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广大农村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新课标》生动活泼地展开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一、对政治教师角度转变的思考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从以往无专业性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 反思”。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  相似文献   

5.
陈俊 《教育艺术》2013,(6):16-17
一、教育理念:与教育同行,追教育梦想人生应该有梦想,我们的梦想应该与教育的梦想结合起来。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志存高远,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做思考的实践者,做实践的思考者,做一名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幸福教师。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不只是组织者,而且是参与者、引领者。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可见,做一个“用心”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创新。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且艺术性地开展教学,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当前,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一些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使新课标精神异化。  相似文献   

7.
赵蕊 《教书育人》2010,(6):36-38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永新 大凡有为,无外乎“用心”二字。教书育人,必须悉心教导。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给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的人是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影响着学生。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做好为师之道的以下六个环节,定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之所托,定然不会让莘莘学子及家长失望。  相似文献   

8.
万玮 《教师》2015,(9):2
如何逐步成长为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才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如何规划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本书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值得中小学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9.
朱永新 《教师》2012,(17):1-1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富有经验”的教师,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后重复5年10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5年,一个实实在在教5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样的。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教师只有通过课题研究,才能感受到发现与探究所带来的喜悦与乐趣。中职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能促进教师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的品位,有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1.
周玲玲 《成才之路》2011,(23):99-I0016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申屠教师的思考是真实的、认真的,他对教育的追求是执著的、坚定的。——朱永新(教育专家)我清晰地感受到:一个中学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真实地诠释和实现专业发展的历程。"申屠现象"有力地说明,用"心"教学,用"情"思考,用"行"实践,一定会有精彩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我第一次听到了"新教育"这个词,她是那么陌生,又让我倍感亲切,让我重新体会到作为教师的伟大。瞬时间,新教育之风吹遍了中国大地,我们都被它的魅力折服,并踏着她的脚步前行。"新教育"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为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新教育"中提到:"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  相似文献   

13.
专业发展始于专业观念,物理观念规定了物理专业的发展走向,观念发展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下.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通过其专业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向未来开放和绵延,推动自身专业结构的深层次的变革.物理教师只有建立和发展"专业"的知识观、"层次递进"的教育观、"系统贯串"的学习观与"文理合一"的伦理观,才能逐步达到"业之精"、"育之深"、"学之博"、"道之大"四重境界.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外部的正向刺激,更需要内部动力。近些年,连云港市在"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这样的成绩源自于"教海探航"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促发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活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的内涵发展。写作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的一种生命生长方式,"教海探航"中的连云港教师正以蓬勃的姿态高挂悬帆,向着梦想的彼岸破浪前行。  相似文献   

15.
我始终认为,学校发展的希望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质量,而教师的专业成长质量只有在深度学习中才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与合作文化之间保持张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理性地看待教师的"个人主义",客观地审视教师合作制度,在教师的"个人主义"与教师合作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才能消除人们对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所持的狭隘认识,也有利于教师合作制度的变革,而且对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要教好书,必须先读书;要教好书,必须不断读书,终身读书."阅读能够改变教师日常的工作状态,阅读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阅读是教师摆脱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阅读作为教师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阅读哪类图书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2012年,我们借助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中"影响我职业生涯的一本书"主题征文,从中随机选取了320份教师征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教师文章进行编码、统计、分析,分别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深入探究各类图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改革的思潮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思想是变革的根本,课堂是变革的主阵地,要想改变教学,必须从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施展教的功能.叶澜教授主编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一书提出"重心下移"一词,根据叶澜教授的阐述,单就教学内容方面而言,重心下移就是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用学生的"学"替代教师的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实现重心的有效下移呢?结合日常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活用教材     
钟维礼 《四川教育》2003,(12):23-23
教材·教师 "教了几十年书,现在不知道咋个教了!"在本轮课程改革的巨大变革面前,不少老师发出了无奈的慨叹.  相似文献   

20.
<正>转型性变革,必须读懂教师。只有真正读懂,才能真正知道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帮助教师。读不懂教师,不改变教师,一切都是空话。现在有人提"学生中心""先学后教",其实"先学"的东西还是教师给的,如果教师不变,给的还是原来的,那么变的只是给的先后形式,本质并没有变。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智慧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