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苏青散文当年一纸风行,而今重新进入广大读者视野,主要在于她直言谈相的世俗书写迎合了当时上海市民社会的趣味,契合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热的潮流。苏青的创作动机、文学趣味、文学观念、个人经验,决定了她关注“饮食男女”,并以世俗化、平民化的审美眼光观照庸常琐碎的市民生活,以平凡实在的审美趣味,表现市民阶层独特的文化心理,以泼辣大胆放言无忌的行文,洗去了“饮食男女”的浪漫与理想,这正是苏青散文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当然,过于强调生理本能和实利考量也表现出苏青的褊狭和缺失;过于关注日常生活表象以及一些过于直露甚至粗俗的表达,也在某种程序上使其散文不够含蓄,缺少韵味,从而影响了其散文的品位。  相似文献   

2.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迄今仍难有公论。本文认为苏青是位超越的女权主义者,她从来不把男女平等视为终极追求。她认为男女平等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只是平等受苦,平等互利是建立在儿童公育的基础上,女性应优先追求生理上的幸福。饮食男女是其作品的主题,但由于语言的平实而缺乏含蓄,以及意象的缺乏,其作品难入现代经典作品行列。但这并不妨碍她作为视角独特、语言大胆无忌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占一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苏青作品的地域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是40年代上海沦陷区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独特的取材角度,显示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苏青作品的内容,既涉及上海市民文化,也涉及宁波民俗礼仪,体现在文本内容、风俗礼仪、方言运用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女性气韵:素手绘凡俗──苏青散文品格初论何莲芳50年前,苏青曾与张爱玲齐名,现在,海内外张爱玲热在逐渐升温,而苏青依然默默无闻,一生孤独蹇运偏又才华过人的苏青,生前热闹忙乱,身后凄凉无奈,为文恰值乱世,扬名不得其时。今天,由于其人其作的独特品格与当前...  相似文献   

5.
钱亚玲 《文教资料》2008,(13):12-14
"乡下人"的身份认同和女性自身经验,使苏青文学视景中的民俗叙事有着标识性内容和特征:苏青以近似客观的文字,还原了浙东乡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成婚生育所经历的琐细过场:对乡土社会民俗世情呈示了温和、迁就的退守姿态.乡土民俗的还原性观照赋予了苏青文字独有的艺术质素,流露出创作主体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和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6.
苏青的散文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她以清丽优雅的文笔真实地记录了女性的生存体验,展现了特定时代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其真实性给读者以温暖亲切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40年代上海地域的特殊性造就了苏青独特的文字,《结婚十年》以自身的经验写作对都市市民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全方位的展示,写出了知识女性在转变成都市自由职业者时的心路蜕变,并从中看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鲜活以及支持这套生活的市民哲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青的女权主义观点。指出,苏青生存的时代是一个新女性新男性都感到尴尬的时代,她不是一位有意识的女权主义者,因而其女权观更贴近女性生活,更具真实性。她从已之体验出发,聚焦被历史淹没的女性世界,超越了阶级和革命意识,超越了一般社会学批评的狭隘,对两性关系中的女性地位等有关平等的问题作出了“苏青式”的大胆而质朴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苏青在其作品中,展现了现代女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她所探讨的是"五四"问题小说的传统,甚至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妇女的真正解放作了很多设想。虽然某些观点有点偏激,但她毕竟深入地思考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她对女性问题思考与关注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10.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追求,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本文论述了她的小说对女性不幸境遇的吟述,以及对这种境遇的反抗,旨在说明:苏青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学反封建精神,她的小说是有价值的,她在中国现代文史上的地位是永存的!  相似文献   

12.
不该爱你     
开始调座位了,我的心七上八下的,因为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特别调皮,所以我很害怕,我怕老师会调我和他坐。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老师的嘴里吐出了一句我不想听的话,也是我最不愿听的一句话,他说:“娄芳琴,你去和苏青坐。”这时,我心里一惊,哎,真倒霉,老师怎么调我和苏青坐呀,苏青可是我们班最调皮的同学。但我没办法,只好去和苏青坐了,我坐在他的右边,心里一直发抖,因为我怕苏青会欺负我。接着老师又对我说:“娄芳琴,我相信你,所以我把你调与苏青坐,希望你在学习上帮助他好吗?”我不加思索地点了点头。老师又对苏青说:“苏青,希望你以后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为着生活而写作”,成为苏青这位都市职业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言说姿态与表现方式,并以此区别于“五四”以后任何一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理念。她的散文创作从文学的神圣崇高中剥离出来,写人类普遍意义的日常情境与世俗生活,反映出她在尘俗生活中寻找情趣的市民文化的品格。苏青散文中“性别意识”来得特别鲜明,但她又能直面女性的性格弱点,撕毁女性的假面具,并且发出独到的批判声音。  相似文献   

14.
解读了苏青散文中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  相似文献   

15.
稿费制度的刺激,苏青家庭经济拮据的个人原因以及有利的社会环境,让她积极投入创作.同时,稿费对苏青的文学创作形式和内容也产生了影响.结婚十年,创作只是补贴家用,多从事散文创作;离婚后,断绝一切的经济来源,要养家糊口,调整了创作思路,开始创作小说.除此之外,为了迎合读者,获取市场,赚取最高的稿酬,文章内容又多是以家庭婚姻有关,以亲身体验为主.  相似文献   

16.
在沦陷区这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领域里,雷妍是一个相对于张爱玲、苏青等人较为陌生的女作家。然而,她不仅陌生,而且她的创作带着那个领域所不具有的纯善和勇气,在她所构造的清新的乡村图景中寄寓了世间缺乏的纯良人性,构建了远离喧嚣战争的世外桃源。她没有响亮的名气,后人也就没有掘地三尺般的解读,这对于她而言,不妨是种幸运。兹于此,以意识形态作为解析沦陷区文学惯性思维被打破,回到"文学还是人学"的单纯路径,或许更能得到永恒性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与三毛对话     
陆晨雯 《新读写》2014,(2):50-50
读着《撒哈拉的故事》,我发现,三毛与我的时代界限、年龄界限逐渐模糊,她永远和她所传于世的文章一起,年轻地活着,她永远是那个多情而浪漫的小女子,任性而又懂事,依赖而又独立,渴望稳定而又不断流浪,我被她矛盾的性格深深吸引,从她的文字中一点点品读着那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苏青、张爱玲是40年代沦陷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她们都以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张爱玲以小说创作擅长,而苏青以散文写作著名。她们年龄相似、性情相同,又都写女性题材,在生活圈子、爱好情趣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她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技巧,在上海的特殊气氛和背景下,大红大紫一时,可视为孤寂文坛上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19.
苏青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女性作家,她的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作品中她大胆超前的女性意识,细腻真实的女性生命体验以及实用现实的女性生存体验方面,苏青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文学史上的主流与张爱玲之间似乎总存着一条深壑。张爱玲的创作既不同于冰心、白薇,又不与苏青同类,她坚执个人写作,自成一体。因此这造成了她的难以归属于通常的标准。同时,这种另类姿态,使她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