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曰不会吟诗也会偷。所谓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诀,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这正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是背诵的重要。背诵,也是学习英语的一条必由之路,初学者更是如此。当我们学习一个英语单词时,我们要掌握它,就必须记住它。  相似文献   

3.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谚语尽人皆知。然而,时下背书的观念淡薄了。有些教师认为,背书是“读死书”“老一套”“不符合教改精神”,不要求学生背书,因而学生就不背书。据  相似文献   

4.
多读与精讲     
多读,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多读可加深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多读有助于写作。大量事实也表明:对学生来讲,读能帮助记  相似文献   

5.
重视朗读     
古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洪镇涛老师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  相似文献   

6.
胡福如 《考试周刊》2008,(52):36-36
一、追思阅读渊源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语,我们常常以这句话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大量地背诵经典文章,希冀在熟读中背诵,在背诵中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功效。熟读唐诗三百首,能否会作诗不得而知,但肯定会"吟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熟读"与"吟诗"二者是否等效?通  相似文献   

7.
郑力 《成才之路》2010,(9):54-54
印象中的书生应该是手拿一卷线装书,于月下浅唱低吟,完全沉浸其中。我们也会被感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也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而我们的文言文阅读。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读书破书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独到的见解,精辟地阐述了“读”的重要性。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早先的人学写章的办法是熟读古人的章,熟能生巧,这个方法的确也有效。”  相似文献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话使我们深深地懂得,“读”是语文的精髓,学习语文就是要能说会道,文笔流畅。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既有实用性技能的一面,又有文化永恒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注重朗读课文,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实践证明,在今天,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图文兼备的课件范读,以前那种充满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堂也不多见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越来越少。古人尚且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相似文献   

12.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阅读经典对习作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不仅在于它内容的深刻隽永、直指人心,其语言也是意蕴悠远、回味绵长。那么名著的语言究竟好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学习里面的种种技巧呢?让我们跟着曹老师走进名著的艺术世界吧,说不定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既会吟诗也会写”了!  相似文献   

13.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近代文学家巴金也曾说过,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我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无论是古人遗训还是今人名言都在告诉我们,阅读是实现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那么,读什么,怎样有效地阅读就成了我们阅读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红波 《教师》2008,(4):109-110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的作用。其实检测学生一首诗歌学得好不好,只要看学生朗读得好不好便可知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强调识字、诵读、写作,多想、多写,也许还要多改.而从来不学什么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之类知识性的东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以我孙子胡墨涵为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阅读积累就是对知识、经验、信息等的积聚和整合。要达到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就是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的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正如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教学中说“举一反三”,而语言却需要“举三反一”,强调的是博览,讲究的是积累积淀.重视的是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1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背书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我经常发现,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烂熟于胸的东西临考时头脑却时常一片空白;背熟的东西合上书本眼前就所剩无几;给出下旬让接上句时往往要想一会才能说出来;背了一早晨头脑中仍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诗歌衰落的根源在“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俗语里得到了较为深刻的体现。如将诗歌艺术降低为一整套操作性强的技术程序 ;淡化、转型以至丧失诗歌赖以成功的直觉感悟性思维方式以及儒家复古主义思想在创作心理上的渗透等等。这些都对诗歌艺术的“创造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今天 ,我们仍能从中得到警戒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爱上桃花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但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当真如此吗?诗教一直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乃至到我们祖父辈的读书人,能够吟诵华章、作作对子、写写诗词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但现在学生一听要写诗、填词,马上感觉一个头两个大,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人对“读”也有经典地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可见,谲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牛鼻子”,因此,课堂教学古诗文,应该注意诵读与感悟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