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区域活动时,我来到泥工组,看到孩子们有的在捏皮球,有的在做糖葫芦,还有的在包饺子,玩得非常开心。忽然,芳芳大声叫道:“老师,你快看,泽泽把好几种彩泥都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们上完泥工课,为了不影响下面的活动,一般只将捏得好的幼儿作品拿出来介绍给其他幼儿看—看,然后匆匆地将这些作品收起来。其实,孩子是希望观赏别人的作品,更希望别人观赏自己的作品的。为了满足孩子的这—学习欲望,我在教室后面设置了一个有36只小空格的“泥工角”(我班有36个小朋友,每人一个格,写上名字)。每次泥工课后,我就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摆在泥工角里,给全班幼儿观赏。这样做,孩子们可高兴哩!他们一有空就跑到泥工角那里,  相似文献   

3.
一次命题画作业时,有位小朋友画了一排小兔子在吃菜,姿态各异,有趣可爱,我表扬了他。后来,他用粗粗细细的黑线条把小兔子框了起来,画面顿时显得肮脏、难看。我觉得奇怪,这位小朋友却兴致勃勃地说:“张老师,我把小兔子关到笼子里去了。”又如一次泥工课,一位小朋友做了只乌龟,探着脑袋,形象逼真,很有趣。过了一会,这只大乌龟的尾巴被他捏得长长的,后面还有一只小乌龟咬着。这位小朋友告诉我:大乌龟的尾巴被小乌龟咬住了。并得意地给其他小朋友看,逗得大家都  相似文献   

4.
意外的收获     
教学一得今天的区域活动,我教小朋友做彩泥———小牛。我示范一步,孩子们学一步,我刚捏好,孩子们也捏好了。我惊奇地发现,升入大班以后,孩子们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我却还以过去的老眼光看他们,用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来教他们。忽然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自己教自己呢?于是我把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发一本做泥工的书,让他们自己选定题目,互相商量着捏。不久,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拿着他们的作品来让我看,啊!真是不看不知道,收获真不小啊!什么小牛、小马、小猪、生日蛋糕、花朵、水饺、面包、金箍棒……各式各样,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我不住地称赞…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在给实习生上泥工示范课,内容是“坦克”,要求幼儿在学会搓、捏、团、压的基础上,用堆砌的方法,塑成坦克。做作业时,我先让幼儿看了整体范品,然后分步示范,最后由幼儿自己做作业。做完作业,我让他们将自己塑  相似文献   

6.
《华章》2007,(10)
泥工课上,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做了一只只葫芦。黄黄的葫芦闪着金光,红红的飘带把葫芦装扮得逗人喜爱。我们让学生们凝视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张开想象的翅膀,讲一讲自己的葫芦怎样神奇?学生们手捧着葫芦,争先恐后地编出许多美丽的遐想:"我的葫芦可神奇啦,它可以变成一只小船,把我带到银河里去洗澡,再飞到月亮上面去看嫦娥阿姨和小白兔。"  相似文献   

7.
幼儿喜爱泥,对玩泥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以往的泥工教学,教师只是根据幼儿兴趣,让他们随意捏捏、揉揉、玩玩,它强调了泥工教学的随意性、直观性、无目的性,却忽视了泥工教学的系列化和科学性。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探索了“泥工系列化教学”,收到好的效果。所谓“泥工系列化教学”是指将事物通过归纳和分类,找出个别要素和共同特点,先教会幼儿每一系列的基本捏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塑造出许多属同一系列,却又各不相同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8.
有的人爱家乡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有的人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我却爱家乡的泥土。我们家乡的孩子经常在土地上打滚儿,有时捏“小汽车”和“飞机”,有时捏泥人,有时捏“电话”和“水果”等。到了傍晚,我们浑身沾满了泥土。这时候,大八们都亲  相似文献   

9.
在泥工课上,我教小朋友用橡皮泥捏“糖果”,我先出示“糖果”让小朋友观察,看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糖果”,小朋友馋得直咂嘴巴,不由得撅起鼻子嗅嗅“糖果”诱人的气味,含着口水说:“哇,好香、好甜呀!”我说:“我们一起捏香甜的‘糖果’吧!”小朋友都在精心制作“糖果”,不一会儿,粒粒逼真的“糖果”做成了。我们将“糖果”摆在桌面上欣赏起来,望着色形味俱佳的“糖果”,小朋友眉飞色舞地议论着,好像在参加糖果展销会。这时我看见滨滨小朋友好像嚼着什么,我说:“滨滨你吃什么?”他忙将嘴巴捂起来,我跑过去一看,原来他…  相似文献   

10.
乘人之危     
我的女儿九岁,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学习不错没让我操心,爱花钱的习惯却让我伤透了脑筋。我的同事传授经验:让孩子做家务换零花钱,让她知道钱来之不易。我决定试一试同事的“经验”,跟女儿一说,果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我赶紧趁热打铁拟了一份协议,将做家务换零花钱的“规则”明细化:倒一次垃圾给女儿五角钱,擦一次地板给女儿五角钱,叠一次衣服给女儿五角钱,扫一次地同样给她五角钱……为了能挣到这些零花钱,女儿变得勤快了。每天清晨起来,她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把床单拉得平平整整,这样就得到了五角钱;出门时无论垃圾桶里的垃圾有多少,她都要把…  相似文献   

11.
小班的第一次撕纸课,我让幼儿随意撕纸后再学撕面条。我说:“比一比,看谁撕的面条又细又长。”孩子们非常认真专心地撕着,有的幼儿把撕下的纸面条摆放得整整齐齐,可有的幼儿却把撕下的纸屑满地乱丢。看着满地的纸屑,我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这时,冯佳小朋友说:“老师,我们把面撕好了,等会儿您煮了给我们吃啊!”我灵机一动:嗨,有了!就马上接着冯佳的话说:“好,你们把面条撕好了,老师这就煮。”我把圆凳翻过来当炉灶,把盒子放在上面当锅,对小朋友说:“锅里的水开了,快把面条拿来煮啊!”这一下  相似文献   

12.
教你学一招     
谁都有几招,有的爬竿爬得特别快,有的会吹口哨,有的会做书签,有的会捏泥人,有的还会折纸飞机……我也有那么一招———我会做塑料泡沫战船。做东西都得准备工具,做塑料泡沫战船也不例外,得准备小刀、泡沫和牙签。首先用小刀把一个大泡沫挖空,再用小刀把牙签另一头削尖(如果牙签两头是尖的就不用削了),要削四根,把一头插入挖空的泡沫的中间。注意,不能插穿。然后,用一些小牙签把一些泡沫组成一个正方体,插入刚才四根牙签的另一头,一个望台就建好了。接着,用小刀把一些泡沫刻成小人儿(能刻多少就刻多少),把他们放到望台上和船舱里,充当船长、…  相似文献   

13.
我教《摩擦起电》一课时,小朋友们在理解了“摩擦后的物体带静电,带静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后,我就让他们做摩擦起电实验。小朋友们有的把纸剪成纸屑,有的把泡沫塑料弄成一颗颗的小圆柱……;有的用塑料小尺,有的用塑料笔杆……;有的在头发上摩擦,有的在衣服上摩擦……。他们兴致极高,做得非常入神……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我刚要进行总结,忽然听到一个哭声:“老师,我衣服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  相似文献   

14.
缺"一"不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光流逝,许多教学片断都已渐渐淡忘,然而,那节课中的一个小小的疏忽却依然让我记忆犹新。它时刻提醒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那是一节艺术公开课,内容是《我们的动物朋友》。当大部分学生做完了头饰即将到“大森林”里去参加联欢会时,由于估计到可能有个别学生做得比较慢,我便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八个小动物头饰说:“同学们,森林联欢会马上要开始了,没有做完头饰的同学等一会儿再做,老师先借一个给你戴上……”我借出了三个头饰,又问了一遍,觉得没有学生要借了,就收起多余的头饰,带领“小动物”们和着音乐表演起来。学生有的在…  相似文献   

15.
心灵的对白     
当了多年的班主任,学生的大小“案子”没少断。虽说每次断案手段不同,有时难免会出现错判,但好在都能结案。要说最奏效、服人的,还应算作被我称为“心灵对白”的一招。这一方法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我批改日记,看到我的课代表在日记中“诉案”:“老师,我在平时发作业时,总是比另一个课代表收发得及时,要求也严格。可我这样做,并没有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有的学生反倒说我逞能……我不想当这个课代表了。”她是一名各方面都比较出色的学生,尤其是责任心较强,为我的教学管理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可照现在看,要想让她继续干,必须先开导开导…  相似文献   

16.
心中的妈妈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最崇高、最美丽的。一年一度的“三八”节又到了,我问孩子们:“今天是妈妈的节日,你们想为她们做些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许多孩子选择了画妈妈。瞧,孩子们画的妈妈真是太夸张了。有的在妈妈头上画了个大大的蝴蝶结,却没画头发;有的画了两个大大的眼镜框,却没画眼镜腿;还有的把妈妈的腿画得像竹竿那样苗条……小雪解释道:“每次妈妈抱我时,我都能看见她头上的蝴蝶结,所以我就画了一个大蝴蝶结。”小屿说:“我觉得我妈妈很漂亮,她要是不戴眼镜就更漂亮了,所以我给她戴  相似文献   

17.
“三·八”节这一天,我班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妈妈。不一会儿,一个个妈妈便跃然纸上:有的妈妈系着围裙在做饭,有的妈妈在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有的妈妈在跳绳,有的妈妈居然胳膊下生出一对翅膀……望着一张张洋溢着兴奋、自豪的小脸,我深深地被孩子们的童心感染了。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去送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听了南(?)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年级的一堂泥工课,题为《有趣的小动物》。这堂课很生动,它将我们带入一个美的境地。开始,老师引导儿童们欣赏著名画家韩美林的动物画。老师出示了一张《悄悄话》,问道:“小朋友,你瞧这是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是两只猴子。”“是小猴在跟妈妈讲悄悄话呢!”学生们争着举手回答。“你知道小猴在跟妈妈讲些什么吗?”老师这一问,儿童们的小脑筋动得可带劲儿啦:“小猴子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你可别告诉人家。”“妈妈,让我跟小伙伴们去玩好吗?我不淘气了。”“……”老师接着孩子们的话说:“我也听见它们的悄悄话了,小猴子对妈妈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泥工活动是做一盆花。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用兴奋的口气说:“叶老师分到一套新房子,在五楼。老师刚搬进去,阳台上空空的,我想请小朋友们用能干的小手做一盆花送给我,让老师把阳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吗?”“好!好!”孩子们一听就拍手大叫起来,争先恐后地拿了橡皮泥认真地做起  相似文献   

20.
一、引子“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也常常被当成是儿童时代就表现出创造性的典型。在一次“创造课”上,老师问:“我们怎样才能救出那位小朋友呢?”儿童的答案可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绳子,一端扔给那个小朋友,然后将他拉住,让别的孩子去找大人帮忙;有的说可以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翻,孩子就得救了;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很大的抽水管,将缸里的水全部抽干;也有的说可以跳到缸里去,把孩子托出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