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良息争统一的愿望使他厌恶战争、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他统一御侮的成见使他易帜、助蒋、拥蒋“剿共”,由正确走向错误;他非抗日不能统一的思想飞跃又使他逼蒋联共抗日,由错误回归到正确。张学良始终把发展经济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他已不是以争夺地盘为目标,而是以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宗旨。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上不去政治上就很难独立,就会受到强国侵略的威胁,民族生存都是个问题。因此,要图民族生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共御外侮、联合抗日的历史序幕。纵观张学良易帜拥蒋统一、拥蒋抗日到联共逼蒋抗日这几个依次递进的爱国举措,可以看出张学良将军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拯救中华的执着追求,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功臣”。一、坚决维护祖国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在沈阳去掉五色旗,挂上象征全国统一的青天白日旗,由关外王变为国民党中央的地方官,史称“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爱国道路的一个重要表现。张学良在继承父业后,国内外形势为他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一条是建…  相似文献   

3.
1931-1936年,张学良的抗日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于是否抗日的问题,由主张"和平解决"中日冲突到认为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对于何时抗日的问题,由对日"抱不抵抗主义"到认为"对日唯有立即抗战";对于如何抗日的问题,由认为"安内"是"攘外"的先决问题到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抗日思想上的这些变化,也是他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变迁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自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一九三六年八月,经过初步设想、明确提出到正式形成三个阶段,完成了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政策转变,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6.
周颖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6):114-116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艰难地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不断根据客观刑势的需要调整其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全民族的抗战,雪国仇家恨之耻,张学良不计个人荣辱,实现了从“剿共”“拥蒋”到“联共”“逼蒋”抗日的转变,最终用“兵谏”的方式,发动了西安事变,又使事变和平解决,从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人们千古称颂的一位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31年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反蒋抗日”方针和1935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再次提出的“反蒋抗日”方针及当时的具体作法加以比较,阐述了1931年是“左”倾关门主义的提法,1935年的提法虽也是错误的,仍没有摆脱“左”倾思想影响,但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在认识和具体作法上已经开始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原因有三:一是强烈的息争御侮爱国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促使;二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认识上质的变化和他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一、二是内因,三是外因。  相似文献   

10.
两广事变对中共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政策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这一变化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2.
“息内争”以“御外侮”——浅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统一而努力,从东北易帜、中原大战到西安事变,都是他对国家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在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也折射出他的国家统一观的转变,最初,他的统一观是践行统一理想与保存地方实力相调和的产物,而最终则达到了舍弃自我,成就统一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抗战思想略评陈九如陈独秀晚年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在抗战期间,他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注视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阐明自己的抗战观点,并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他既具殷殷爱国情,又有深深忧国心。一、深明大义,由“反蒋抗日”到“拥蒋抗日”陈...  相似文献   

14.
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东北“易帜”到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后对比,判若两人。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七月四日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军政大权。十二月二十九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承认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是他开始拥蒋的标志,也是他决心抗日的具体表现。当  相似文献   

15.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方针的根本对立.本文分析了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介绍了两种思想的实锐斗争,评价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的作用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以特别的视角、精辟的论断及切身践行为“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三三制”是“真正的民主制度”。他致力于抗日政权民主化的早期实践,在“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坚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并从多层面积极推介宣传“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执政效能广为传扬。周恩来“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团结抗日力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逼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道题引起了我和同事们的争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A.反蒋抗日B.联共抗日C.逼蒋抗日D.实现国共合作。”参考答案是C。同事们也认为是C。但我认为B更合理。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等具体问题上,以1937年8月为界,陈独秀抗战思想前后有很大变化。前期,陈独秀强烈谴责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行径与不抵抗政策,极力主张反蒋抗日。后期,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从原来反蒋抗日转变为全力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其间虽然有些悲观论调,但总的格调比较高昂,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