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清代中国对琉球的册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琉球往来,开始于战国与汉代。但中国对琉球册封关系的建立,则始于明初。自此以后,凡琉球国王嗣位,皆向中国请求册封。这种特殊的政治关系,一直延续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为止,历五百余年。中国政府册封琉球国中山王共23次,派出正副册封使43名,其中明朝15次,册封使27名;清朝8次,册封使16名。中国对琉球的册封,从明代开始,有固定的仪式,并形成一种制度。清代对琉球的册封,不但继承了明代的制度,并且有所发展,许多具体礼仪比明代更完善。  相似文献   

2.
琉球,又叫流求、琉求和琉虬等。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流求国”名称是《隋书》,其所载“流求国”究竟是指今之台湾,或今之琉球,迄今颇多争议,尚难定论。但是,学术界巳普遍认为,远在明代以前,中国与琉球的交往业已开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行人扬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  相似文献   

3.
明代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将中国的宗教文化,诸如佛教、道家、民间信仰等传播到琉球,尤其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在归赴中国留学和贸易,进一步将中国的宗教文化在琉球传播。这种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琉球社会的变化,使琉球社会形成了许多宗教习俗,并促进了与宗教用品相关的工艺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琉球国的友好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4.
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中琉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明清两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往频繁.本文拟通过清乾隆二十一年中国册封使抵达琉球册封新国王尚穆时,随封兵役闹事索银及清廷对当事人的严厉处罚,管窥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5.
“闽人三十六姓”,是明朝政府赐给琉球以发展该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移民。与同时期同属于中国朝贡体制下的东南亚国家的其他海外移民相比较,这支移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他们是明朝的政治移民,人数不多,最初仅为“三十六姓”,且明代“三十六姓”在琉球的发展,曾一度出现凋零,以致于后来有万历“再赐”和琉球国王“补姓”之举。尽管如此,他们在琉球的特殊地位与深远影响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往往身居高位,有担任权倾朝野的国相,有担任举足轻重的法司官,相当多的人都获得爵位,担任紫金大夫、正议大夫等官职的人比比皆是,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中,他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移民的身分、构成、在居留国的地位与影响都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意义,是以往华人华侨史研究中所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根据福建“仙游刻石”,在明代以前中、琉已有朝贡关系琉球从古以来就是中国大陆周边的多岛海域之一。但其与中国交往,一般多认为始于明代。《明史·琉球传》载: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卷323、列传211)文献明确可征,所以中外学者对此均无界议。我则认为,假使前此尚无朝贡关系,明朝就冒失地派行人前往诏告即位建元,似乎不合情理。陶宗仪在其《书史汇要》卷八中写道:  相似文献   

7.
古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到明代,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的倭寇之惠对中琉关系影响巨大。倭患使明政府的册封和琉球使团在华朝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并影响到中琉之间封贡贸易的进行。琉球政府协助明朝驱逐、抗击倭寇,促进了中琉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琉球汉诗,指琉球王国时代琉球诗人用古汉语创作的诗篇。它既是冲绳文学的奇葩,又离不开中国古代诗艺的哺育滋养。它是琉球王国与明、清两朝文学交流的结晶。 日本琉球群岛,古为琉球国,亦称中山国。明、清两代,中琉交往密切。1372年(中山王察度23年,明洪武5年),明太祖派杨载与琉球建立宗主国册封与附属国进贡的外交关系(这“封贡关系”一直维持到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琉球国成为日本的冲绳县为止),从此琉球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由于中国册封使团的带动,琉球官员文士吟作汉诗,盛极一时。1392年(察度43年,洪武25年),明太祖令闽36姓200余人移居琉球(后又多次移居),专助教化,也传播汉诗。同年起,至1879年(琉球尚泰32年)琉球被明治政府“处分”止,琉球陆续派遣“官生”(留学生)、“勤学”(自费生)来华学习,更重视习作汉诗,于是汉诗之花绽蕾吐艳,蔚为奇观。本文试就琉球汉诗的作家作品概貌、内容与形式、中国诗歌移植的特点和汉诗兴盛的原因,作宏观描述。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边疆和邻国,企图并吞朝鲜、越南等国,并且进一步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中国的边疆出现了新危机。这个时期,由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而发生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起: 一、美日侵台和台湾人民的坚决抵抗一八七一年十二月,琉球国宫古岛的两艘船在归途中遇到飓风,飘至台湾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地方。上岸后,渔民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一些人在冲突中死亡。琉球是一个群岛组成的国家,位于台湾省东北方。自明朝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以来,琉球国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琉球人和台湾人之间发生矛盾,日本根本无权过问。然而,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却利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此为借口,侵占琉球,并进一步发起侵略台湾的战争。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与祖国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台湾”得名台湾曾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出现在祖国的历史文献上。汉代的“东”,三国时的“夷洲”,隋、唐、宋三朝时的“流求”,元代的“琉球”,明朝时的“东番”都是指今天的台湾。而“台湾”二字的出现,是在明朝万历年间。郑成...  相似文献   

11.
曹魏时存在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监军制度,一种是由朝廷派出代表中央行使监督权力.但不领兵。第二种实质上是中央派出且督领地方军队的领兵制度。二者的区别却被前人忽视了。  相似文献   

12.
洪武前期,朝廷在湘西地区设置九溪卫军民指挥司,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实行文化控制,设立卫学、县学、义学、书院。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九溪卫子弟向学之风的形成,促进了九溪卫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强了中央王朝对湘西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陶冶性情、启迪心智的特点,使得语文教学和情境创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创设情境讲究艺术性与实效性。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缺乏艺术性与实效性整合的问题,可以从小学课文不同的题材角度提出诸如以生活展示情境、以语言或画面创设情境、以表演体现情境等策略。通过两者的完美结合,使情境在阅读课中有效运用,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14.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元代对江南地主采取笼络政策 ,江南地主得以保存和延续。元末张士诚政权继续执行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政策 ,得到江南地主的支持。反之 ,江南地主对朱明政权极为冷淡。因此 ,明王朝建立后 ,朱元璋对江南地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建文帝的一系列改革 ,得到了江南地主的拥护和支持。但建文帝失败后 ,江南地主又遭到大肆打击 ,永乐迁都北京后 ,大力扶持北方地主的发展。明中叶以后 ,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始终反映在明廷内部的一些政策中 ,几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15.
元朝出兵求,曾在朝廷引发了一场争议,而其对求的政策,也几经变化。本文详细辨析元朝廷上的文武之争,并考证元军出兵求的基地汀路尾澳即在澎湖列岛。元末彭湖巡检司官员周草庭及陈信惠的活动,反映了该司所辖彭湖乡兵到过福建沿海,同样,他们也有可能到过台湾西南沿海。  相似文献   

16.
教文辨体     
教文是我国古代社会地方政府所颁发的地方政令,属于公牍文中下行公文的一种。它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的产物。它与其他下行公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教文与令文在字源与字义、写作者的身份和实施的范围与对象、体制以及行文措辞、内容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同时教文与命文、谕文、诰文、诏文等也有异同点。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江南宗族组织对族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宗族对族田的土地所有权、倡导与实践完纳族田正赋和国课、进行族中济贫和宗族保障、配合政府进行大规模水利修复工程、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控制等,从社会基层维护了传统社会秩序。虽然宗族活动也呈现出与政府不相协调的一面,但清廷选择宗族组织作为控制江南乡村社会的主要辅助力量,保持了江南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敕命和诰命这种圣旨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文献意义,对于研究文化、风土人情、社会风貌,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圣旨还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书法的上好资料,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而那些与重要人物相关的敕命和诰命则尤其珍贵,可以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史实提供佐证,同时亦为进一步了解封赠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补充史料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话“虚伪”     
《海外英语》2014,(5):20-20,63
目标: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想一想:你最近听过一些有关虚伪的故事吗,都是些什么?你听说过哪些名人或公众人物的虚伪行为,发生了什么?你曾因为虚伪而自责过吗?考试:本文有助于你备考FCE、IELTS和TOEFL等。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白居易杰出的长诗,但宋代文人对它的阐释,无论是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多有贬低甚至是否定性的评价。宋人的不满并非仅仅是对叙事诗的接受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宋代是君主专制加强,士大夫对皇权依附性显著加深的时代,这种政治文化影响了他们的阐释和文化接受心态。他们对《长恨歌》的阐释是君权至尊的政治伦理意识在诗学批评领域的话语体现,尊君的道德思维模式成了他们诗学的话语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